(1)垄断趋势明显
经历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至今的新一轮并购浪潮之后,欧美的出版市场基本被培生集团、贝塔斯曼集团、阿歇特集团、麦格劳·希尔集团、里德·埃尔塞维尔集团等十多个国际集团所垄断,而且这种垄断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强。例如,2006年国际出版产业继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并购事件。2006年年初,阿歇特集团以5.37亿美元收购了世界最大的媒体集团时代华纳的图书出版业务,从而进入美国市场扩展,成为排名培生集团和贝塔斯曼集团之后全球第三大图书出版集团。6月,贝塔斯曼集团旗下兰登书屋收购了BBC图书公司。7月,剑桥大学出版社收购了印度基金图书出版发行公司51%的股份,该公司更名为剑桥大学出版社印度公司。9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收购了美国胡马纳出版社,增强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图书出版实力。11月,国际著名的科学与学术出版集团约翰·威立集团拥有1250种学术期刊和种类繁多的学术图书,可以与里德·埃尔塞维尔集团和施普林格集团这样的强劲对手竞争。[1]
在发行领域,这种垄断的趋势同样明显。在西方国家主要的图书市场上,传统的独立书店的发行零售模式已经让位于强大的国内或国际连锁超级书店和互联网书店,这一转变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发生的。在英国,最大的两家连锁书店沃特斯通书店和史密斯书店,2006年销售收入为7.5亿英镑,占英国图书零售市场35%的份额。2006年超级连锁书店的并购和区域扩张显得尤为突出。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沃特斯通几经波折,以6280万英镑的价格将英国第三大图书连锁书店奥塔卡纳入旗下。这一收购使得沃特斯通在英国书业零售的市场份额扩大到22%。2006年8月,德国销售额排名第2和第3的两家书店万象集团和胡根杜贝尔连锁书店宣布合并。这家新的联合书店拥有451家门市,营业额达到5.16亿欧元,与排名第1的塔利亚连锁书店形成对峙之势,由此德国图书零售市场出现两家超级连锁书店平分天下的局面。
(2)中等规模的出版公司竞争能力差,小型出版公司富有竞争活力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到了少数出版巨头手中,而失败者大多是中等规模的出版公司。它们或者被大型出版公司并购,或者被排挤出市场。市场上另一类有效的竞争者是小型出版公司,它们利用市场细分充分发挥自身独到的竞争优势,对市场的反应也非常敏捷,因而富有竞争活力。以英国图书市场为例,2006年英国出版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格局。这一年,四大跨国出版集团——阿歇特、兰登书屋、哈珀·柯林斯和企鹅出版集团在英国大众图书市场上的增长速度均令人称道。如阿歇特集团的机构增长率为8.2%,占英国大众图书市场16.4%的份额;兰登书屋的机构增长率为6.1%,占英国大众图书份额的15.4%。2006年英国出版业的另一个亮点是,由费伯出版社领导的独立出版商联盟的销售额比2005年增长了23.3%,尽管其销售额并不大,仅为3880万英镑。日子不好过的是中型出版机构,2006年西蒙与舒斯特、布鲁斯伯利、泛麦克米兰在英国大众图书市场上继续受到挤压,统计数据表明,他们的图书销售额又有不同程度的下滑。(www.xing528.com)
(3)多渠道的发行系统
美国图书发行主要有这样的几条渠道。①超级连锁书店。比如,巴诺书店在全美共有700多家连锁书店,其中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书店就有200多家。②图书中盘公司发行。比如,英格兰姆和贝克·泰勒是美国最大的两家图书中盘公司,均拥有30万到40万图书品种的发现能力。③出版集团自办发行。主要是发行教科书和畅销书,比如兰登书屋、麦格劳·希尔和培生均有强大的批发和物流系统。这些发行部门在为公司发行图书的同时,也为其他出版社发行图书,具有“第三方发行”的功能。④直销。比如,针对图书馆等特殊客户的销售,另外,相当份额的专业图书也采取这种直接面对读者的销售方式。⑤读者俱乐部。这5大渠道之间既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也形成一种竞争的关系。
与出版集团一样,发行公司也在走专业化和市场细分的道路。比如,英格兰姆于2004年创建的出版商服务公司就是通过为出版商和零售商提供个性化服务而获得市场利润的公司。该公司上游有23家出版社,下游客户则主要有亚马逊书店、巴诺、鲍德斯及大学书店等。该公司已经从传统的批发模式(以量取胜)转向以服务取胜的新的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