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出版产业转型研究(上)成果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出版产业转型研究(上)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伴随经济发展所发生的产业间关系结构演进的规律的经济理论。所谓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因此,它认为,积极地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演进就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部分。产业结构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和西方产业结构理论,本论文主要阐述一下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出版产业转型研究(上)成果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伴随经济发展所发生的产业间关系结构演进的规律的经济理论。所谓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为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服务。[2]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是和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反过来说,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它认为,积极地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演进就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向产业结构要效益、要速度的思想就构成了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基础。而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和西方产业结构理论,本论文主要阐述一下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由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产业布局区位理论、产业布局比较优势理论、结构调整理论和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五大体系构成。

(1)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费雪(Fisher)提出的。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次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次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2)产业布局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是在19世纪末初步建立,主要由V.杜能奠基,后经过A.韦伯及后人较为系统的研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提出了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和最优区位等概念,杜能和韦伯提出了3个一般性区位因子,即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

(3)产业布局比较优势理论(www.xing528.com)

比较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两个方面。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再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优势是指任何国家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3]

(4)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和里昂惕夫等。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结构演变理论框架[4]克拉克经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然后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再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5)结构调整理论

对结构调整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的观点主要是指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要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某些行业。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主要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则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