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銅器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禮器最爲引人注目。禮器是宗廟中和宫室中陳設的器物,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爲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禮器被稱爲“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禮器有的是不能够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個家族的消亡。禮器用於各種禮儀活動,使用的還是參與禮儀活動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並論。禮器包括酒器、飪食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爲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每一種器物由於王朝的更替、典禮制度的變化、習俗的相互影響,乃至生産技術的進步,又會演變成很多種形式。僅酒器和飪食器兩大類中的器物,粗略統計,就有近四十種不同的名稱。每種基本器形又有許多變化繁衍的式樣,這些式樣大約有幾百種之多,這樣,青銅禮器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器物體系。每種器形的發展,一般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在鑄造技術上由不合理到合理,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或傳世的青銅禮器有數萬件,這只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小部分。單是中國青銅禮器的發展史,就已經能描繪出那遥遠的、一個非常輝煌的青銅時代。
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個大的門類。
1.飪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俎、匕等。
鼎 用於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最早的青銅鼎見於夏代晚期,以後歷經各個時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器,因而變化也很大。大致有圓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是大口袋腹器。西周中期以後鬲很盛行,常成組出土,到戰國後期自然消失。
甗 蒸飯器。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爲甑;下爲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氣以蒸於甑。青銅甗在商代中期已有鑄造,但爲數甚少,到商末周初就較多。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特别是西周時代,簋是重要的禮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饗場合,它和鼎配合使用。自西周早期起出現一種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連鑄一個方座。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簠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爲長方體,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蓋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盨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爲橢圓體,蓋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敦最早見於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也有上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不對稱的。
豆 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銅豆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但很少見。基本形制是上有盤,其下長柄連圈足,有的有蓋。青銅豆盛行於春秋戰國。
鋪 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與豆相似,但盤邊狹而盤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爲鏤空。青銅鋪見於西周中期到春秋時代。
盂 大型盛飯器。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青銅盂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形制一般爲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體都比較大。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與鼎配合使用。青銅俎傳世和出土都很少,或當時所用的俎多爲木制,朽蝕不易保存。目前所見皆爲商末、周初之俎,形制爲長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兩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鈴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同出。青銅匕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傳世很少見。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2.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柱,後有尖鋭狀尾,中爲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
角 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少於爵,青銅角盛行於商末周初。
觚 飲酒器,其形制爲有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的容器。青銅觚初見於商代早期,主要盛行於商末和周初。
觶 飲酒器,有橢圓體和圓體兩種形式,侈口、束頸、深腹、圈足,大多有器蓋。青銅觶初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祼禮時所用,或兼作温酒器。形制爲侈口,立兩柱,深腹分段,圜底下有三足,頸、腹間設一鋬可執。青銅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及周初。
尊 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青銅尊初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代。尊的形體可分爲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等三類。
壺 容酒器,壺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蓋,是酒器中的大類。青銅壺最早見於商代中期,流行的時間很長,自商至戰國,秦漢以後尚可見到,器形的變化相當複雜。
卣 容酒器,是專用以盛秬鬯的祭器。秬鬯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卣有圓形、方形、橢圓形、鳥獸形等形式,並有提梁和蓋,蓋套在器口之外。青銅卣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這類器皆呈方形,有屋頂形蓋,截面是縱短而横長,腹部與圈足相連,圈足每一邊的中央有一個缺口,分成四個規矩形的足,有的方彝兩側有耳。青銅方彝初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側有流,腹部作橢圓形或長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有蓋,蓋在流口的一側往往飾獸頭。觥的另一種形式是整器爲獸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銅觥主要盛行於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有蓋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圓體和方體兩類,肩部兩側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飾一耳。青銅罍盛行於商末周初。
容酒器,器形爲小口、大腹、平底,有蓋。在罍消失或罕見時,正是的行用之時。青銅出現於西周晚期,沿用到春秋時代。
瓿 容酒器,是大型的酒器,歛口、大腹、圈足。青銅瓿流行的時間很短,僅見於商代的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即水),以調和酒味濃淡。形制爲侈口、寬腹,下連圈足或三足,頸、腹間有一斜置的流,後有鋬,器有蓋。青銅盉最早見於夏代晚期,早期的盉流置於頂上,晚期的盉有提梁。盉的流行時間很長,直至戰國以後。
枓 挹酒器,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彎曲的長柄。青銅枓最早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時代尚有。傳世和出土的枓都很少見。
勺 挹酒器,與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直柄。青銅勺大多是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式。四面有壁,並有長方孔。青銅禁傳世和考古發掘都很少見,最早見於西周早期,春秋偶爾也有禁,流傳甚少。
3.水器主要有盤、匜、鑒等。
盤 承水器,與匜配合使用,以匜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但爲數不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制爲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
匜 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匜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匜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爲平底。腹一側有鋬可執。
鑒 盛水器,也可盛冰爲冰鑒。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爲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4.樂器主要有鐃、鉦、鐘、鎛、鐸、鈴、鈎鑃、錞于、鼓等。
鐃 打擊樂器,形體似鈴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體部横截面呈闊葉形,兩側角尖鋭,底部置有一個中空圓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現鐃組合的最高數字。
鉦 打擊樂器,形體似鐃,但比鐃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於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寧鄉曾出土過高103 釐米、重222.5 千克的大鉦。鉦是春秋時代的樂器,在南方百越諸地甚爲流行。
鐘 打擊樂器,在祭祀或宴饗時使用,成編懸掛,用木槌打擊鐘的鼓部和鼓右的鸞鳥圖案,因此能産生兩個音頻。青銅鐘有鈕鐘和甬鐘兩種形式,鐘的各個部位都有專門名稱。編鐘最早出現在西周中期,三枚一組。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鐘數最多,共64 枚,分三層懸掛在曲尺形的鐘簴上。
鎛 打擊樂器,形體特大,在祭祀或宴饗時與編鐘、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整架編鐘中,最下層有一大鎛,是楚王酓章爲曾侯所鑄之器,高92.5 釐米,重134.8 千克,爲鎛中最大者。
鐸 撞擊樂器,形制似鐃而小,中有舌,振舌發音。據文獻記載,鐸可用於軍旅和田獵。
鈴 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體較小,器壁薄,頂部有半環形鈕,是單翼鈴。此外還有車鈴、執鈴、狗鈴等。(www.xing528.com)
鈎鑃 又名句鑃,打擊樂器,其形制體部似鐃而長,横截面呈橢圖形,縱向長度稍大於横向的尺度,器壁較厚,口向上,有很淺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爲圓柱形。江蘇武進淹城曾出土七件鈎鑃,大小相次,可能是完整的一組。
錞于 打擊樂器,用於祭祀和集會,器形較大,上有環鈕或虎鈕,圓肩,下似筒形。青銅錞于初見於春秋時代,盛行於戰國及西漢前期。它的分布以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爲主。
鼓 打擊樂器。青銅鼓傳世和出土極少見,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一個枕形座,用以插杆飾,下爲長方形圈足。目前所見的青銅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鼎
鬲
甗
簋
簠
盨
敦
豆
鋪
盂
俎
匕
爵
角
觚
觶
斝
尊
壺
卣
方彝
觥
曇
瓿
盉
枓
勺
禁
盤
匜
鑒
鐃
鉦
鐘
鎛
鐸
鈴
鈎鑃
錞于
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