郘鐘又名郘鐘,十九世紀下半葉(清咸豐、同治間)在山西省榮河縣(又名萬榮縣)后土祠附近出土,從來爲金石學家所重視,久經流傳,歷見著録。上海博物館經過多年的搜集,至今已收藏十枚。郘鐘傳世的數量,各家説法不一,今綜述如下: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著録十五枚,經與拓本校對,其中第14、15 兩枚均爲重見,第14 枚與第3 枚應是同一器,而第15 枚與第12 枚亦爲同一器。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著録十四枚,但第14 枚銘文僅存後半部分,經與拓本校對,爲第4 枚之半。
鄒安《周金文存》著録爲十三枚。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和《善齋彝器圖録》謂:“清咸豐間山西榮河縣后土祠旁河岸圮,出土古器甚夥,長安賈人雷某獲郘鐘十二器,皆同文,英棨購得十,後歸潘祖蔭九器,吴大澂一器,今所見凡十二器。”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録十二枚,經與拓本校對,下列表中第8 枚未經著録。
王國維《觀堂集林》謂:“郘鐘十二枚均出山西榮河縣漢后土祠旁河岸中,非莒器明甚。”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謂:“郘鐘吴愙齋著録七器,此五器據予所藏拓本入録,在吴氏七器之外,拓本皆有潘文勤印,當是滂喜齋藏品,合愙齋所録共得十二器,不知傳世共幾器也。”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謂:“郘鐘十二,斯其一也。”
吴大澂《愙齋集古録》著録七枚,謂:“是鐘出山西榮河縣后土祠旁河岸中,同治初年岸圮,出土器甚夥,長安賈人雷姓,獲郘鐘大小十二器,皆同文。”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著録十枚,謂:“第九一器剥損不可摹,未入録。”
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謂:“此鐘咸豐間河岸出土,爲向來著録家所未見,今得此鐘四,歌鐘三、編鐘一。”
吴大澂《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録》著録兩枚。
臺灣“中央博物院”《故宫銅器圖録》著録一枚。
日本《書道全集》著録一枚,謂“英國博物館藏”。器形屬實,但銘文拓片却是第2 器。
此外,孫詒讓《籀廎述林》、柯昌濟《韓華閣集古録跋尾》、鄭業敦《獨笑齋金石文考第一集》、吴闓生《吉金文録》、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説》等,均對銘文某些辭句進行考釋,但皆未提及鐘的數量。
今據傳世郘鐘的數量,除上海博物館收藏十枚外,臺灣“中央博物院”及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各藏一枚,以十三枚計,尚缺一枚不知下落。按鐘的大小次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一枚應是第3 枚,臺灣“中央博物院”所藏一枚應是第5 枚,不知下落的一枚應排在第10 枚(因9 與11 之間,間距較大)。據此,列表如下:
郘鐘爲編鐘,其形式屬於甬鐘,甬上部飾三角紋及蟠龍紋,甬上有旋,旋飾斜角雷紋及渦紋,旋上有幹,舞部飾蟠龍紋,篆部飾雷紋,鼓部是倒置的獸面紋。據銘文所載,郘鐘原是春秋晚期晉國較爲完整的一套編鐘。銘文頗有特色,安置在正面鼓之兩側,鼓左五行,鼓右四行,共八十六字,各器自成一篇。每篇銘文皆同,字體界於大篆與古文之際,篆文細膩,書體特小如墨書,最小一枚在縱5.2、横2.7 釐米的面積中鑄了五行四十六字,在傳世銘文中實屬少見。
郘鐘的銘文:
隹(惟)王正月初吉丁亥,郘
曰:余異(翼)公之孫,郘白(伯)之子。
余頡岡(頑)事君,余嘼(狩)武,乍(作)
爲余鐘,玄鏐鋁,大鐘八
聿(肆),其(簉)四(堵),喬喬(蹻蹻)其龍,既(伸)
鬯。大鐘既懸,王矗鼓。
余不敢爲喬(驕),我㠯(以)享孝,樂
我先且(祖),以(祈)眉壽。世世子孫
永㠯(以)爲寶。
隹王正月初吉丁亥
是指某年正月丁亥日。初吉,月相名,月相也有稱爲月周的。古時將一月一分爲四,稱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每月的初一到初七、八爲初吉。這一説法是王國維最早提出的,他著名的一月四分的觀點是:“一曰初吉,謂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謂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謂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謂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也。”馬承源先生在《西周金文和周曆的研究》一文中,運用了大量西周時代青銅器紀年銘文材料,排比測算,證實了四分月相的可能性。
郘曰:余異公之孫,郘白之子
郘自述是晉公的孫子,郘伯的兒子。異,讀爲翼。《左傳·隱公五年》:“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説明晉曾孫爲翼,翼公之孫即晉公之孫。《左傳·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吕相絶秦。”杜預注:“吕相,魏錡子。”《左傳·成公十六年》:“吕錡夢射月。”杜預注:“吕錡,魏錡。”吕甥亡後,地爲魏氏所有,郘爲其後人,亦爲魏氏,説明郘是出於地位很高的世家。
余頡岡事君(www.xing528.com)
我不停地奔走,爲君做事。頡岡,岡讀頑,岡、頑古音同屬陽部,聲紐亦近。頡頑是上下不停奔走之意。《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頡之頑之。”毛亨傳:“飛而上者曰頡,飛而下者曰頑。”
余嘼武
我行狩獵時非常勇武。嘼,獸省,狩獵之意。,《説文》所無,从女聲,當讀爲强,丮、强古同聲紐,韻部爲對轉。《逸周書·謚法解》:“威彊叡德曰武。”武,指狩獵的勇武。
玄鏐鋁
是指青銅的合金,合金的成分是銅、錫、鉛。而在青銅器銘文中合金的名稱却有多樣,如邾公華鐘稱“玄鏐赤”,曾伯簠稱“吉金黄”,余義鐘稱“吉金錛鋁”,邾公牼鐘稱“玄鏐膚鑪”,吉日壬午劍稱“玄鏐鋪吕”,配兒鈎鑃稱“鉉鏐鋁”,叔夷鐘稱“玄鏐錛鋁”,叔夷鎛稱“吉金鎬”、“玄鏐錛鋁”,兒鐘稱“吉金鎛鋁”等。金文中玄鏐之鏐,當爲,玄鏐指玄錫,而鎛鋁、黄吕、吕皆指銅。《爾雅·釋器》“錫謂鈏”,郭璞注“白”,今南方仍稱錫爲“器”。也有學者以爲玄鏐是指光耀之美金。玄,形容顔色則是黑色,與青銅不相稱,故當讀爲炫,光耀之意。鏐,美金。《説文·金部》:“鏐,弩眉也,从金翏聲。一曰黄金之美者。”《爾雅·釋器》:“黄金謂之盪,其美者謂之鏐。”鏐在此指青銅器美好者。
鋁,與錛鋁、鎛吕、鋪鋁同,鎛、錛、鋪同聲假借。膚从盧省聲,與鋪、鎛爲同部之音假。鎛、鋪皆从甫得聲,父爲其基本聲符。《玉篇·金部》云:“鈽,金鈑。”又:“鈑,錛金也。”鈽從布聲,基本聲符亦是父,鈑、鈽、錛亦同聲,故金文之錛、鎛、鋪、,實即《玉篇》之鈽。金鈑就是銅鉼、鎛鋁。鋁之稱黄、赤,黄、赤皆指其色。鋁从金从吕,吕是鉼金之形,也是冰所从之:,西周、春秋時代銅錠都是圓形的鉼金,:之填實與不填作實相同,故吕當讀爲鉼金之鉼,與冰之音讀相同。
大鐘八聿,其四
是有八組音階完整的編鐘和相應的簉磬四堵。《周禮·春官·小胥》:“凡懸鐘磬,半爲堵,全爲肆。”鄭玄注:“鐘磬者,編懸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據《周禮》計算,鐘八肆有一二八枚之多,但根據考古發掘材料,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曾出土編鐘六十五枚,已是出土編鐘數量最多者。用鐘數量之多,是王者的制度,郘是大夫,他所用鐘數已超越了他身份的許可範圍,這是春秋晚期社會大變革過程中,奴隸制土崩瓦解,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舊的禮教遭到破壞,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等級制度崩潰的表現。
其四堵,即簉磬四堵。《釋名·釋宫室》:“,造也。”《左傳·昭公十一年》:“僖子使助薳氏之簉。”杜預注:“簉,副倅也。”《薛氏鐘鼎彝器款識》有褱石磬銘“自作磬”,是磬爲鐘之副造。
喬喬其龍,既鬯虞
鐘架是容貌壯猛的龍的形象。喬即蹻之省,强盛壯武之貌。《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詩·魯頌·泮水》:“其馬蹻蹻。”蹻蹻指馬蹄高舉,此指龍的姿態。
,《説文》所無,从㫃申聲,假爲申,孳乳爲伸,指雕飾之龍呈伸展貌。
鬯,長的鐘架。鬯,與暢通假,指之長。《詩·秦風·小戎》:“文茵暢轂。”毛亨傳:“暢轂,長轂也。”,《説文》:“虞,鐘鼓之柎也,飾爲猛獸。,篆文省。”是指鐘架的柱。銘云“大鐘八肆”,知鐘架甚高。
大鐘既懸,王鼓。
懸掛大鐘,再配以玉磬和鱷魚皮做的鼓。玉指玉磬。《爾雅·釋樂》:“大磬謂之毊。”與毊聲近假借,玉是特磬。
鼍鼓,用鱷魚皮所冒之鼓。《詩·大雅·靈臺》:“鼍鼓逢逢。”毛亨傳:“鼍,魚屬。”孔穎達疏:“鼍形似水蜥蜴,四足,長丈餘,生卵,大如鵝卵,甲如鎧甲,其皮堅,可以冒鼓。”鼍即鱷魚。又謂:“鼍善夜鳴,聲逢逢然如鼓,剥其皮以冒鼓也。”
整篇銘文是説:在正月初吉丁亥的那一天,郘説,我是翼公的孫子,郘伯的兒子,我努力爲國君做事,我狩獵很勇武,我用優良的銅做了八肆編鐘,同時又做了與其相應的四堵篷磬。鐘架是容貌壯猛的龍的形象,大鐘和大磬掛在架子上,配以玉磬和鱷魚皮做的鼓。我不敢以此爲驕傲,我用這套樂器來祭祀祖先,以祈求能够得到長壽。世代子孫,永遠要將這套樂器作爲寶器。
整篇郘鐘銘文有七處用第一人稱,而且大多用於主格,如余翼公之孫,余頡岡事君,余嘼武,余不敢爲驕,我以享孝。也有用於所有格的,如作爲余鐘,樂我先祖。除此之外,這篇銘文還有韻:亥、子,之部;武、鋁、堵、、鼓,魚部;喬、孝、壽、寶,幽部。
郘鐘銘文著録
1.攀古上3、愙齋1.9 前、綴遺2.4.2、周金1.11 下、兩周270、小校1.70、三代1.55.1。
2.攀古上1、恒軒上1、愙齋1.7、綴遺2.4.1、奇觚9.27、周金1.11 上、兩周269、小校1.68、三代1.54.2、書道90。
3.愙齋1.10 前、綴遺2.7.1、周金1.15 前、貞松1.18、兩周273.2、小校1.75、三代1.56.2、書道90(器形)。
4.愙齋1.11 前、綴遺2.5.1、周金1.12、兩周271、小校1.71、三代1.55.2。
5.愙齋1.10 前、綴遺2.6.1、周金1.17、善齋1.36、雙劍誃上1.9、兩周274.1、小校1.72、善彝圖13、三代1.54.3、故宫銅器圖下463。
6.攀古上2、綴遺2.52、周金1.13、兩周272.1、小校1.69、三代1.55.3。
7.周金1.19、貞松1.19.2、兩周276、小校1.74、三代1.56.1。
8.周金1.14 後、兩周273.1、小校1.67。
9.綴遺2.6.2、周金1.14 前、貞松1.20、兩周272.2、小校1.76、三代1.55.4。
10.愙齋1.9 後、周金1.16 前、善齋1.37、兩周275.1、小校1.77.1、三代1.57.2。
11.綴遺2.7.2、周金1.15 後、貞松1.19.3、兩周274.2、小校1.73、三代1.56.3。
12.恒軒1.2、攀古上4、愙齋1.11 後、綴遺2.8、周金1.16、兩周275、小校1.77.2、三代1.57.1。
13.愙齋1.10 後、周金1.18、貞松1.19.1、兩周275.3、小校1.78.1、三代1.56.4、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圖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