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叔簋:西周早期青铜器,重3860克

鄂叔簋:西周早期青铜器,重3860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叔簋是西周早期器,高18.7、口徑18.2、底縱14.5、底横14.7 釐米,重3860克。鄂叔簋的形制爲腹,口腹間有四獸耳垂珥,獸角聳出器口,高圈足底部有方座連鑄,圈足底部的中間有一環,環上繫一小鈴,鈴中有舌,摇之發音清越。鄂叔簋自口沿下起,紋飾按四耳分爲四組,每組首尾是火紋,中間是卷龍紋。簋的内底有銘文二行六字“鄂叔作寶尊彝”,就是鄂叔做一件寶貴的禮器。鄂叔簋是兩者兼而有之,也稱爲四耳方座簋。

鄂叔簋:西周早期青铜器,重3860克

鄂叔簋是西周早期器,高18.7、口徑18.2、底縱14.5、底横14.7 釐米,重3860克。鄂叔簋的形制爲淺腹,口腹間有四獸耳垂珥,獸角聳出器口,高圈足底部有方座連鑄,圈足底部的中間有一環,環上繫一小鈴,鈴中有舌,摇之發音清越。

鄂叔簋自口沿下起,紋飾按四耳分爲四組,每組首尾是火紋,中間是卷龍紋。火紋作三道火焰,卷龍紋作回顧式曲折體。高圈足飾四組曲折角形獸面紋,體軀的各部分已成分解狀態。方座面的四角飾牛角獸面紋,方座的四壁,每壁留出四邊,中間有突起的粗綫爲隔,作對稱的長冠鳳紋,鳳尾下垂。各類紋飾都以雷紋爲地。

簋的内底有銘文二行六字“鄂叔作寶尊彝”,就是鄂叔做一件寶貴的禮器。銘中之鄂地是早期之鄂,地望當在河南沁陽,以後武王封子於此,鄂南遷至南陽爲西鄂。

簋是一種盛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作用猶如大碗,是商周時代貴族禮器中主要器類之一。在商代二里岡期,青銅簋尚未演變爲成熟的形態,發現的數量甚少。殷墟早期簋的形式也很少,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簋的使用是在殷墟中期發展起來的。最初流行的是無耳簋,以後才有雙耳簋。自西周早期起,簋流行了一種新的式樣,就是在兩耳的中間又增設兩耳,成爲四耳簋。還有一種是在簋的圈足下部加鑄一方座,成爲方座簋。鄂叔簋是兩者兼而有之,也稱爲四耳方座簋。(www.xing528.com)

在傳世的方座簋中,有幾件是在方座内有小鈴的,這種帶鈴的青銅器,是商代的遺制。1959 年山西吕梁縣石樓鎮曾出土商代獸面紋觚,底上有一環,環上繫一小鈴。河南安陽出土商晚期渦紋方罍,寬腹直壁,表面看不出有圈足,但向底部看時,發現該罍的器底是中間削向兩壁,因此在空隙處的中間懸掛一小鈴。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曾出土西周早期獸面紋俎,兩邊直壁爲足,案下附兩鈴。1981 年陝西寶鷄市渭水北岸紙坊頭出土漁伯方座簋,圈足内懸一小鈴;上海博物館搜藏的西周早期獸面紋簋,圈足内亦懸一小鈴。器底下懸小鈴的器,傳世並不多,現在所發現的僅有觚、罍、俎及方座簋等,而以方座簋爲多。這些器物的特點,是在隱蔽處都有比較寬大的空隙,使鈴可以懸掛,並有擺動的餘地。除俎外,在器的表面都看不到這一特殊裝置。僅就上海博物館所藏兩件帶鈴的方座簋,我們曾意外地發現,在絶對靜止的環境中,這兩件方座簋的鈴,一直有輕微的摇動,儘管擺動的幅度是既小又慢,但它畢竟是在動,但不出聲。在這樣長時期的振動中,環與鈴鈕的連接處,竟然没有發現絲毫的磨損痕迹,這應該是屬於青銅器鑄造方面的奇迹。

關於在青銅器底部安置小鈴的作用,有的認爲是使人在送上飯食時要端正、莊重,不能使鈴發出聲音,也有的認爲既有了鈴就是要讓它發出清脆的聲音以助饗。看來後者的可能更大一些,因爲絶大多數的青銅禮器是没有小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