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陳佩芬論集: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辨僞

陳佩芬論集: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辨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部分是用陶範法鑄成的,而作僞的器是用失蠟或翻砂的方法鑄造的。這裏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對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瞭解。早期的整器作僞者,不懂得青銅器鑄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放墊片。對於青銅器鑒定者來説,對這方面的鑄造特徵的觀察,也是不應該疏忽的。

陳佩芬論集: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辨僞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部分是用陶範法鑄成的,而作僞的器是用失蠟或翻砂的方法鑄造的。由於當時仿造的人只講究器物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因此,鑒定青銅器是否用陶範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僞有很大幫助。這裏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對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瞭解。後代僞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範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僞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是看青銅器是否有範綫,也就是看應該合範處是否留有痕迹。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立體的青銅容器,它的塊範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規格,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但任何一件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之處不露痕迹,這即使是熟練的高手,也是不可能的,終究會有幾處暴露。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素面較大,合範的痕迹容易修飾,但在陰蔽處,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還是會遺留痕迹的。但是用失蠟法僞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達到與陶範法鑄造的差不多的效果。失蠟法鑄成品不需要多作加工,它能鑄造各種形狀和有特殊裝飾的器,到目前爲止還是一種先進的鑄銅方法。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僞造的青銅器是没有任何範痕的。後期,由於失蠟法製模需要貼蠟,所貼蠟片的不合縫,鑄成器後所顯示的痕迹,甚至會使人誤認爲範綫。貼蠟的方法是先做好分塊外範,在範上緊貼一層蠟,其厚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拼合後再修飾。在原模子分塊的對合處,會産生一些接不上氣的條痕。這一情况在青銅器上的範痕是凹陷的,如按西周中期仲義父形狀僞鑄的鄭虢仲,就有這一情况(圖3),與真器仲義父突起的範綫相比(圖4),是根本不同的。

所謂範綫,是陶範在拼合時有微小的錯位所呈現出來的痕迹。這種痕迹有明顯的,也有不甚明顯的,但作僞者不懂得這一緣由,往往把範綫合攏的痕迹,做得非常平整、對稱,其實這正是作僞的破綻之處。

當時山東濰縣作坊僞造的青銅器,表面有的作過塗蠟處理。濰縣僞品大多是冒牌著名的重器,在相當程度上是有所本的。由於長期作僞經驗的積累,器物表面效果是不錯的,但是濰縣僞器器壁較厚,器體普遍過重。新鑄之器一般重於原器,這通常是僞品或仿製品的特點,濰縣僞器也有這樣的特點。産生這一情形有幾個原因,首先,僞鑄的青銅器没有經過長期的氧化腐蝕,與埋藏在地下兩千多年而經過長期腐蝕是不同的。經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有發氣量,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僞鑄品没有這一過程,就會較重。此外,僞器的蠟胎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作僞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此僞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叠加起來,僞品就明顯地更重於舊器了。

圖3 僞 鄭虢仲(腹部範痕)

顯示蠟範接合未完善的凹綫

圖4 西周中期 仲義父(腹部範痕)

顯示陶範對合未平整的凸起範綫

僞器係新鑄,敲擊時發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商周青銅器由於塊範拼合事實上不能保持精確的平衡,在内範、外範之間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青銅器器壁的厚薄不匀,或者産生重大的鑄造缺陷。爲控制器壁的均匀和作微小的校正,商周時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塊銅片墊在内、外範之間,使内、外範之間的空隙保持穩定和均匀,提高鑄造質量。這在絶大多數的青銅器上是可以見到的,有的明顯,有的隱蔽,但若仔細尋找,一般總是可以找得到的。有的墊片甚至合金成分不一樣,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有的墊片采用當時舊銅器的碎塊,碎塊上還帶有花紋。有的墊片整塊不明顯,或者只暴露出一小角的綫痕。範内的墊片在澆銅液時,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細心觀察總是能够發現。墊片的放置部位不是雜亂的,而是相對地有規律的(圖5)。據器上對應的位置,也比較容易發現。早期的整器作僞者,不懂得青銅器鑄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放墊片。如濰縣鑄造的完整僞器,就没有發現過墊片;蘇州周梅谷的整體作僞器,雖然精美之至,但也没有墊片。如果傳世青銅器上没有任何墊片的痕迹,這將是作僞的一個重要信號。有的銘文中墊片的綫痕很明顯,拓本上也能表現出來,作僞者在冒充這些銘文時,把墊片墨拓的輪廓綫也仿造出來,但那是在整器上的仿造,不過刻劃出條痕而已,在實物上與真正的墊片並不相同,細心地鑒定當能察覺。(www.xing528.com)

古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很少有砂眼,更少銅液灌注不到而産生縮孔,但是失蠟或翻砂鑄造的僞器,經常在表面出現砂眼,有的甚至産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瞭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爲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這種情况不論是濰縣還是蘇州的僞品,常有所表現,如上海博物館搜集的僞鄭虢仲的圈足部分(圖6)的鑄造缺陷,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有些青銅器的器足、耳部或者某些需要封閉的部分,中間必需封有内範。但是這些内範在和外範拼合時,不能采取没有支點的浮懸,它和外範必需有接觸點,如鼎足向内的一面大多有這樣的接觸點可找。接觸點上或没有銅,而成爲一個小缺孔,或者是内、外範之間插有銅片、小銅棍之類作支撑,所以也有痕迹可尋。而早期的僞器,有的足與器體的結合是采用銲接的方法,做上假銹掩蓋,或者在足的底部空出一大塊,使内、外範結合起來,然後再用另一塊銅封住,加以僞裝。對於青銅器鑒定者來説,對這方面的鑄造特徵的觀察,也是不應該疏忽的。

圖5 春秋晚期 綯紋豆(腹内墊片)

爲控制内外陶範對合時,保持均匀的空隙,用碎銅作墊片,在腹内呈現有規律的分布

圖6 僞 鄭虢仲(圈足)

圈足部分出現縮孔和砂眼等鑄造缺陷

陶範的範土,通常有紅、灰兩色,但黑色的範土未見。黑色的範土一般來説是翻砂的迹象,因爲在翻砂時,泥土中要放入適量的石墨和有機物,這些物質經炭化後會呈現黑色。絶大部分傳世和出土的青銅器,尚有不少還保存着範土,有的在比較明顯的地方,如斝的腹内三足凹陷處,簋、壺、卣等器形的圈足處等,也會遺留少量痕迹。在這一方面,鑒定時也可作爲參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