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銅器辨僞指南 - 陳佩芬著

青銅器辨僞指南 - 陳佩芬著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銅器的研究開始走向系統化和專門化的道路。要鑒别這些青銅器,不存在任何問題。乾隆時,青銅器的需求增加,作僞已有專門行業。西安也是青銅器早期作僞的基地之一,秦詔版和秦量的作僞是其特色。同時,西方對青銅器的興趣在於藝術,所以後期的作僞多以青銅器藝術品爲主。本文主要是結合上海博物館歷年來收集的某些作僞標本,和工作中曾經手的一些青銅器實例,對辨僞的鑒定方法,作一初步整理。

青銅器辨僞指南 - 陳佩芬著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由於其造型和紋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許多銘文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早在北宋時期,宫廷内府就有豐富的收藏。一些學者雅好金石,逐漸形成了搜集青銅器的風氣。吕大臨《考古圖》和王黼等《宣和博古圖》都詳細地記録了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尺寸大小,描繪器物的圖像。元、明兩代,此學衰敗。自清内廷編纂《西清古鑑》以來,青銅器的收藏和研究,在當時的學術界形成了新的風氣。乾、嘉以後,一些富有的收藏家,多方搜羅出土的青銅器,有關青銅器的著作竟達百餘種。在造型、紋飾及銘文等方面的著述,其深度和廣度已遠遠超過了宋代。青銅器的研究開始走向系統化和專門化的道路。流風所及,青銅器由於其價格的昂貴,不僅成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對象,而且被當作珍貴的財富加以收藏,這就大大地刺激了當時的古玩業,於是青銅器作僞之風,也就熾烈起來。

圖1 宋 太和鐘(器形)

宋代仿造戰國樂器形制的鐘

圖2 宋 蟠龍紋鐘

宋代仿造戰國樂器形制的鐘

我們應該把青銅器的複製、仿造與不道德的作僞區别開來。如宋代複製青銅器的技巧並不低,宋大晟編鐘的器形和紋飾,是以春秋時代的宋公戌鐘爲藍本,從仿製這個角度來説,顯然是成功的。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太和鐘(圖1)和蟠龍紋鐘(圖2),就是宋代仿造的實例。仿造是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它和蓄意作僞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元人、明人對古代青銅器方面的知識水平,遠比宋人爲低,所以這兩個時代作僞的銅器,完全經不起檢驗。要鑒别這些青銅器,不存在任何問題。

乾隆時,青銅器的需求增加,作僞已有專門行業。容庚先生在《西清金文真僞存佚表》中,對《西清古鑑》、《寧壽鑑古》、《西清續鑑》甲編及乙編四書中的僞器作了統計,在有銘的1176 器中,作僞的器有329 件,可疑的有190 件,可見當時青銅器作僞之一斑。它的特點多數是整器作僞,紋飾仿照《三禮圖》,設計的器形和紋樣不倫不類,這些清代早期作僞器也比較容易識别。(www.xing528.com)

自乾、嘉特别是同、光以來的金石學家,普遍重視文字,青銅器的銘文成爲品評一件青銅器價值的極爲重要的因素,因此,真器後刻銘文,一度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但作僞者在這方面又缺乏知識,往往在商器上刻鑿西周的銘文,或反之在西周器上刻鑿商代的銘文。這一時期青銅器作僞的特點較多,一種是在真的古銅器上刻長篇銘文,銘文内容是抄録的或者是杜撰的,這些銘文在現在看來,刻鑿的技巧低劣,但在當時却能蒙蔽一部分收藏家。另一種是整體作僞。當時山東濰縣是造僞器的大本營,他們使用蠟胎爲模,翻鑄銅器,埋之地下,人爲地生成紅緑銹,作僞技術比較全面,且能投人所好。這種方法,現在被用來仿製古銅器出口。這種作僞的青銅器雖具有一定水平,但由於本身存在的弱點,只要掌握要領,容易揭露其原來面目。

西安也是青銅器早期作僞的基地之一,秦詔版和秦量的作僞是其特色。曾見過刻有廿六年詔的銅方斗,整體是銲接的,文字較爲拙劣,但方斗表層已形成銅的腐蝕層,這不是當時在短期内用化學方法所能形成的,可見作僞已有相當年份。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導致了空前的破壞。各國侵略軍洗劫了大批文物,使歐洲和日本得到了大量的中國文物,較多的歐洲人能够認識中國古代文物也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但是隨之也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性。日本和歐洲的古玩肆在中國的搜羅,引起了持續數十年的盜墓之風,現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中國古代青銅器,也是在這個時期前後,通過各種途徑流散出去的。早期流散的商周青銅器在梅原末治《中國古銅器精華》一書中已有所反映;後期的如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銅器羣,河南洛陽古墓出土的青銅器羣等,不可勝數。陳夢家先生編的《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録》一書搜集了845 器,是解放前的數十年間中國青銅器流入美國的主要部分。殷墟的盜掘更是一場浩劫。這些珍貴的青銅器,大量流入西方古玩肆和私人收藏室,從而造成了中國文物市場的畸形發展,而作僞之風也就滋蔓起來。

這時青銅器作僞的方法,簡直是層出不窮,有的甚至能按照歐美、日本古玩肆銷售的要求來鑄造僞品,有所謂“東洋裝”、“法國裝”之類。由於一些金文學家精研古文字,因而估者從文字僞刻得逞者少。同時,西方對青銅器的興趣在於藝術,所以後期的作僞多以青銅器藝術品爲主。北京、上海、洛陽、蘇州的古玩肆都兼營這類作僞買賣。如在古銅器上後刻花紋,或用堆漆做色的方法,或用鑿刻、浸蝕着色的方法,乃至用腐蝕的方法,或全新澆鑄,浸埋腐蝕成銹的方法,等等,技巧繁雜。

各時代作僞的青銅器,除相當部分銷至東、西方古玩肆之外,也仍有相當一部分留存在國内各博物館或文物單位的庫藏之中。1956 年上海博物館曾處理一批購自蘇州周梅谷作僞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虎食人卣,調撥與兄弟博物館。經過了十餘年,此器竟引起了一些專門家的極大興趣,被認爲是新發現了一件極其珍貴的青銅器。雖然後來確認是贋品,但由此可説明作僞的魅力。所以,傳世青銅器的整理和鑒定,是一項長期的、嚴肅的科學研究工作,只有未經任何添加的、完全是原來面目的青銅器,它的器形、紋飾、銘文才具有真正的研究價值。

商周青銅器辨僞的著作,最早的是宋趙希鵠《洞天清録集》,其中有古鐘鼎彝器辨,明高濂《新鑄僞造》記録了仿造古代青銅器的方法,張之洞《廣雅堂論金古札》、陳介祺《簠齋尺牘》也有記録,以後論述者尚多。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有辨僞一章。這些著作對辨僞有很大啓發作用,但缺點是不够具體,或實例太少。本文主要是結合上海博物館歷年來收集的某些作僞標本,和工作中曾經手的一些青銅器實例,對辨僞的鑒定方法,作一初步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