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创建于金大安年(1209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其后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都相继进行过保护修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重建。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行了增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遭大地震,殿宇被毁,六十一年(1722年)修复,此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年代多次修建,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宏大的崇圣尊孔之地和省内唯一一家塑有孔子塑像的庙宇。
秦安文庙鼎盛时期建筑达30余座,包括殿、庑、祠、堂、斋、舍、库、枋、楼、阁、亭、壁、桥、池、牌坊门等。整体布局呈坐北朝南规制,主要建筑大成殿、大成门、东庑、西庑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
大成门(明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琉璃瓦屋顶,五檩十柱抬梁式结构,檐下布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大成门前半圆形的池子即泮池,为孔庙所特有。“泮池”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设池为圆形,如同玉璧,而文庙用其圆池的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泮”字古义指学宫,人们踏上泮池,进入文庙,就好比进入最高学府。泮池在民间也称“学海”,在科举时代,文人举子临考前,都要在孔庙祭祀许愿,考取秀才或举人后要游泮池还愿,称为“入泮”。在清代,将考中秀才直接称之为“入泮”,成为学海一粟,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谓之“泮水生香”。池上建有单拱石桥,即状元桥,民间也称泮桥,相传只有考中状元的人才可过此桥,以示“青云直上”,脚踩云梯步步高,也有“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创建于元代,坐北朝南,进深四间,通长14米,面阔五间,宽10.30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七檩抬梁,九脊。殿顶绿瓦飞甍,梁枋构件均施彩画,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菊等纹饰,纹样繁杂,华丽多彩。垂脊的顶端安有垂兽仔角梁头旋以套兽,勾头瓦当雕饰双凤或饕餮纹,瓦头雕饰卷草纹。大成殿的檐柱高度相同,内柱全为金柱,高耸挺拔;门前两侧的墙壁上还嵌饰琉璃盘龙各一条,盘绕升腾,神态各异,为秦安县文庙所特有。因秦安邑人明代进士胡缵宗之故,朝廷对秦安文庙予以特许装饰琉璃盘龙。
殿前门额上悬挂清代陆润庠题写的“中和位育”牌匾。“中和位育”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说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达到“中和”,世间一切事物就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均保存有明代彩画,其囊括了和玺、旋子和苏式等彩绘的所有类别,图案主要是龙、凤、旋子及花卉蔓草纹饰,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绿、群青、黑色及白色为主。和玺彩画在诸多彩画中最具特色、级别最高,其多种表现形式分别是金龙和玺、龙凤和玺、莲草和玺、楞草和玺等,而神龛藻井上所绘的三块龙凤图(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堪为彩画中的精品。彩画内容丰富,类型齐全,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在甘肃享有木构建筑“彩画之王”之称。(www.xing528.com)
殿内正中悬挂的一方大牌匾则是康熙皇帝在1684年所题写的“万世师表”四字,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大成殿虽经多次修缮,但它的外观、斗拱形制、材料比例和梁柱等主体结构的建筑风格,仍具有明代的特征,是甘肃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
文庙院内共存9棵古柏。位于大成殿右前方的一棵古柏,极为罕见,高约40米,下身合围8.3米,苍劲挺拔,盛夏时节,参天蔽日。
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2004年,主体建筑大成殿的保护性修缮落架大修;2005年,恢复了孔子塑像;2006年,状元桥、泮池在清代原址上恢复建成;2010年,东庑、西庑落架修缮。
1963年,秦安文庙被秦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