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魅力秦安.文物卷】佛教文物:明代铜佛像,高10cm

【魅力秦安.文物卷】佛教文物:明代铜佛像,高10cm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像塔正面底部雕刻发愿文,内有“大统四年”年号,发愿文下部雕刻佛教故事,一面上部周边雕刻该造像各人物称谓,其余三面底部均雕刻侍佛,侍佛着褶袍,右手举莲。整体呈方形柱体,四面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佛像,三面为一佛二侍,一面为说法场景,造型较为精细。胸前佩戴璎珞,璎珞交结于联珠纹圆壁,其下璎珞分左右下垂,末端弧形上扬,肩披帔帛。释迦牟尼铜佛像 明代 1969年征集于兴国镇 高10cm 铜质。

【魅力秦安.文物卷】佛教文物:明代铜佛像,高10cm

鎏金铜菩萨
六朝时期
1972年征集于千户乡
高13.1cm
铜质。头部舟形背光,束发高髻,面部丰腴,细眉,高鼻梁,薄唇微闭,目视前方,身着褶衣,胸前佩饰宝珠。右肩斜挎宝珠,右臂自然下垂,右手执宝瓶;左臂弯曲,举于胸前。立于束腰圆台上,台下为单层八角形台,其下为四足方形座,座四周呈方形拱门

佛像
十六国时期
1978年征集于陇城乡新城村
高34cm
石灰石质。舟形背光,束发高髻,跏趺而坐,整体造型粗糙。

铜小佛像
北魏
1963年征集于王尹乡
高14.8cm
铜质。舟形背屏,头部微微下晗,佛螺发,高肉髻,小发卷,细眉,双目细长微闭,高鼻,薄唇,双唇微闭,内着僧祗衣,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做禅定印状,跏趺坐于束腰方形台上,台下为方形座,座四周呈方形拱门。

石造像塔(节)
北魏
1988年征集于郑川乡邢家村
通高22.5cm,宽15.5cm
石质,稍残。整体呈方形柱体,四面雕刻佛龛。佛龛内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佛像,其中两面为济世场景,一面为一佛二胁侍,另一面为骑象菩萨,场景生动,造型较为精细。

石造像塔(节)
西魏
1990年征集于郭集乡邰庄村
通高57cm,宽48cm
石质。整体呈方形柱体,四面雕刻佛龛。龛内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佛像,均为一佛二侍或二弟子,佛像面部遭毁坏而缺失。造像塔正面底部雕刻发愿文,内有“大统四年”年号,发愿文下部雕刻佛教故事,一面上部周边雕刻该造像各人物称谓,其余三面底部均雕刻侍佛,侍佛着褶袍,右手举莲。造像塔整体雕刻工整,艺术水平极高。

石造像塔(节)
西魏
1980年收集于城关兴国寺
通高24.5cm,宽20cm
石质。整体呈方形柱体,四面雕刻舟形佛龛,佛龛内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佛像,造型较为精细。

石造像塔(节)
西魏
1987年征集于郭嘉乡寺咀村
通高24cm,宽22.5cm
石质,残。整体呈方形柱体,四面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佛像,三面为一佛二侍,一面为说法场景,造型较为精细。

菩萨立像
北周
1950年征集于西川乡下峡村
高52cm
石灰石质。头部舟形背光,顶梳发髻,细眉长目,双唇微闭,嘴角两端微翘略含笑意,戴冠,冠后束带自然处于前胸。上身着右偏袒衫,前襟束于腰间形成三波垂悬纹;下身着多褶长裙,腰间束带。胸前佩戴璎珞,璎珞交结于联珠纹圆壁,其下璎珞分左右下垂,末端弧形上扬,肩披帔帛。右臂弯曲,右手上举做施无畏印状;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执帔帛。神态端庄,跣足站在圆形莲台上,台下为方形座,座四角雕刻兽首。

文殊菩萨立像
北周
1989年征集于王尹乡张底村
高28cm
石灰石质。头部舟形背光,顶梳发髻,戴冠,冠扎带分垂于颈前,细眉,细长目,双目微启,双唇微闭,嘴角两端微翘略含笑意,高鼻梁。上身着右偏袒衫,前襟束于腰间;下身着多褶长裙,腰间束带。胸前佩戴璎珞,璎珞交结于联珠纹圆壁,其下璎珞分左右下垂,末端弧形上扬。右臂弯曲,右手上举做施无畏印状;左臂自然下垂,左手做小愿印状。端身跣足坐于双狮身上,双狮造型憨态可爱。

石造像头
隋代
1986年征集于郑川乡安家坪村
高26cm
石灰石质。头部舟形背光,顶梳发髻,戴冠,冠扎带分垂于颈前,弯眉如月,细长目,双目微闭,双唇微闭,嘴角两端微翘略含笑意,鼻子部位残缺。

鎏金铜菩萨像
隋代
馆藏
高15.5cm
铜质,通体鎏金。头部舟形背光,上饰火焰纹,顶部为化佛。束发高髻,身着褶袍,胸前佩戴宝珠。左臂弯曲,手上举执宝瓶;右臂弯曲,右手做施无畏印状。跣足立于束腰莲花台上,台下三足。

鎏金铜菩萨像
唐代
1971年征集于千户乡四坪村
高8.5cm
铜质。通体鎏金。束发高髻,细眉高挑,目视前方,高鼻梁,小唇微闭,胸前佩饰宝珠,右肩斜挎宝珠,坦胸露乳,肩披飘带,下身着褶裙,腰间束绦带。右臂弯曲,手上举执带;左臂自然下垂,立于莲花座上。

文殊菩萨三尊连座佛像
元代
1967年收集于王尹乡
高18cm
铜质。三尊佛像均束发,高肉髻,形态各异,以不同形式分别跏趺坐于三束腰连座上。(www.xing528.com)

释迦牟尼铜佛像
元代
1970年征集于兴国镇
高30cm
铜质。佛螺发,高肉髻,小发卷,细眉,双目细长微启,高鼻,薄唇,双唇微闭,坦胸,内着僧祗衣,外着左偏袒右肩式袈裟右臂下垂,右手自然放于右腿处;左臂弯曲,左手做禅定印状放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菩萨铜像
元代
1962年征集于兴国镇
高31cm
铜质。头戴宝冠,面部丰腴,两耳下垂,佩戴耳饰,双目闭合,面貌安详,上身坦露,胸前佩璎珞,下身着褶袍。左右肩由飘带托起莲台各一,左莲台上置法印,右莲台上置宝灯,双手做说法印状置于胸前,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佛法僧宝”铜印
元代
1962年征集于城关镇
高3.3cm
铜质。正方形,带盖,篆书“佛法僧宝”四字。

三彩陶塑天王像
元代
1993年取于兴国寺般若殿顶
两件,陶质。均高52cm,手部均残缺,其中一件脚部均残缺,一件一脚残缺。通体施彩,天王头戴兜鏊,身着甲胄,肩披绦带,怒目圆睁,长须飘然,威风凛凛,整体造型工艺娴熟。

普贤菩萨鎏金铜像
明代
1972年征集于叶堡乡
高24.5cm
铜质。头戴宝冠,上嵌有绿松石,面部丰腴,细眉而弯,高鼻梁,双唇微闭,细目微闭,神态安详。身披飘带,上身坦露,胸前佩戴宝珠,下身着褶衣,腰束绦带。右臂下垂,右手自然放于右腿处;左臂弯曲,左手做禅定印状放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下为四足方座;方座正前中央为法轮,两侧为神象,其余三侧面也均为神象。

鎏金铜菩萨像
明代
1972年征集于叶堡乡
高15cm
铜质,通体鎏金。头戴宝冠,面部丰腴,细眉而弯,微微上挑,细目微启,高鼻梁,薄唇,嘴角微微上翘。身披飘带,上身坦露,下身着褶衣,胸前佩戴宝珠与腰间绦带相联。右臂下垂,右手做与愿印状,自然放于右腿处;左臂弯曲,左手做说法印状放于胸前。神态祥和,面带微笑,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释迦牟尼铜佛像
明代
1969年征集于兴国镇
高10cm
铜质。佛螺发,高肉髻,小发卷,头部微晗,弯眉,双目细长微启,高鼻,薄唇,双唇微闭,坦胸,外着左偏袒右肩式袈裟。右臂下垂,右手自然放于右腿处;左臂弯曲,左手做禅定印状放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铜佛像范
明代
1972年征集于叶堡乡庞宋村
铜质。上下两块,长12.4cm,宽17cm,均浮雕佛像。

菩萨铜佛像
明代
1990年征集于郑川乡邢湾村
高11cm
铜质。顶梳发髻,头戴宝冠,两耳下垂,佩戴耳饰,面部丰腴,细目微睁,小嘴薄唇,嘴角两端微下垂,上身坦露。肩披帔帛,胸前佩宝珠,下身着褶袍,左右肩法器各一。右臂略弯曲,置于右膝上;右手做与愿印状;左臂弯曲,左手做说法印状放于胸前。神态祥和,半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木雕弟子像
明代
馆藏
高38cm
木质。面部丰腴,垂耳,细眉弯曲,双目微闭,高鼻梁,小嘴薄唇,嘴角两端微翘略含笑意。内着褶袍,外披左偏袒式袈裟,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端身站立。通体多运用阴线雕刻,线条舒畅

铜五智冠佛像
清代
1954年征集于兴国镇
高19cm
铜质。佛头戴五智冠,头发梳成缕状,面部丰腴,细眉,细目微闭,高鼻梁,薄唇微闭,双耳下垂。胸前佩饰宝珠,内着僧祗衣,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托钵置于腹前,右手做施无畏印状立于胸前,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