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必须切题。要使文章切题,应在写作时随时顾到题目的含义,随时检点所写的文句。
文章不切合题意,可说是一种“致命的”大缺点。但古往今来,作者们常不免因偶然的疏忽,犯下了不切题的毛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是一篇佳作,可是他在描写暮春的风景时,写下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两句话,以后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文选》,因为“天朗气清”不宜用于说明春天,这篇名作就落选了。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开头就揭出“万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但是写到后来,竟写出“伊尹鸣商,周公鸣周”的话来,恰与主题矛盾,因此清代的章学诚也大不以为然。
所谓切题,是说我们写作时,应随时顾到题目的含义,随时注意题目的中心思想。这中心思想,可以从正面来发挥,也可以从反面来发挥。可是在正反两方面同时发挥而处于对立的矛盾状态的时候,必须使二者统一于同一中心思想之下。还有,“切题”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我们死死地抱住那几个构成题目的文字。虽然古文中不乏就题立意的好文章,如苏东坡的《喜雨亭记》,就“喜”字立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就“愚”字立意,但那是因为题目本身,原有值得特别发挥的意义之故。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认为凡是题目,都该如此,一味咬文嚼字,在题目的一两个字眼上做工夫,那就无异学习写“八股文”了。(www.xing528.com)
通常一篇文章,越是写到末段,因为所说的离题越远,就越容易忘记主题。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青年,无不有这样的经验。其实这种弊病,虽是一个文章老手,有时也不能免。例如范仲淹写《严子陵祠堂记》,写到末后,说道:“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这两句话粗粗一看,好像并没有什么毛病,其实前一句侧重子陵,后一句侧重光武,现在主题既就子陵说话,这两句文章就不能不说是宾主倒置。怪不得清代的俞樾认为不妥,主张把它改为“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微先生岂能成光武之大哉”了。
要防止文笔越题,除在写作时应随时检点所写的文句外,如果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还不妨在未写全文之前,先根据主题,拟定一个纲目,然后按照那个纲目,逐节写去。可是最要紧的,还在于作者自己的写作,须抱一种不苟且的态度,在文章写好之后,仔仔细细地作一次或数次自我检讨,自动修改。因为有许多错误和弊病,都是在草率中造成的,文章之不能切题,也非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