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杜造的新词,常不能使别人了解接受,因此放在文章里,会使文章变成不通。
一般人批评文章,常采用“通”或“不通”的说法。可是究竟“通”是怎么一回事?“不通”又是怎么一回事?还有许多人搞不清楚。
其实“通”与“不通”,很容易定一个标准说明它。那就是别人看得懂的文章,是“通”的文章;别人看不懂的文章,是“不通”的文章。所以文章通不通的问题,实在就是读者懂不懂的问题。
也许有人觉得,文章要别人读了懂得,岂不是一件极容易的事?但是不然,试看下面的例:
(例一)我在曲道中穿过了荷塘。(宋成志《春晨散曲》)
(例二)行车首重纪律,即是自身的安全。(伪政府写在某条路口的标语。)
第一例中,“曲道”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曲折的道路吗?那末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说“曲折的道路”,偏要把“曲折”和“道路”两个词,加以分析、综合,编造出一个令人不懂的奇词来?你说用“曲道”表示“曲折的道路”这个意思,别人不应该不懂,那末我说“白楚”,代表“明白”和“清楚”;说“心息”,代表“伤心”和“叹息”,你以为怎么样?我再说“汗马”“英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你别以为我说的“汗马”是指“汗马功劳”,“英美”是指“英国和美国”,我其实在说“汗衫”和“马夹”“英雄”和“美人”呢。像上例的“曲道”,如果没有它的上下文帮助我们理解,又何尝不可解作“曲折的谈话”?
所以像这些杜造的新词,既不易使人懂得,如果用它们造成文句,自然就变成“不通”的文句了。
至于第二例,行车(大概是指行驶车辆吧)这件事,原只要注意秩序就成,怎么谈得到“纪律”呢?用了这两个过火的字,也反而使人莫明其妙。
再看下面的例:(www.xing528.com)
(例三)怎样你又来了?
(例四)这个纸匣里面是怎么?
(例五)他是什么的人?
像上例三句话,你看得懂每句的意思吗?照我的推测,如果你已知“怎样”“怎么”“什么”的意思和用法,看了这三个文句,一定会弄得茫无头绪的。但我现在把它改了一改,你就会恍然大悟,哑然失笑了:
(例六)怎么你又来了?
(例七)这个纸匣里面是什么?
(例八)他是怎样的人?
“怎样”“怎么”之类,原是现成的词,但虽然是现成,若随便乱用,别人读了,也不能懂得我们的意思。所以文句中若用错了词,那文句也会变成“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