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中运用俗语,可以加强文章的力量,可是运用的时候,必须注意:(一)不用僻典;(二)作者对熟语须有充分的了解;(三)须用得非常贴切。
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会在那些文章里,发现写作者所引用的典故(如“冯妇”)、成语(如“揠苗助长”)或俗语(如“三个臭皮匠,变成诸葛亮”)。这些典故、成语、俗语,我们现在总称为“熟语”。
一个聪明的写作者,决不愿在文章中硬凑熟语,借以自炫才学。他们所以要这样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借这些熟语,证明自己所说的意见,加强文章的力量;第二是利用熟语少数文字表现复杂意义的特点,避免唠叨地叙述的麻烦。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如果不是为了卖弄才学,而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力量,避免唠叨的叙述,也不妨随时利用熟语。
不过在运用这些熟语的时候,必须注意下列三点:第一,一般人不知的冷僻典故,不宜使用,因为用了之后读者不能了解,徒然浪费笔墨;第二,自己对于熟语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必须能充分明了;第三,用在文章中的熟语,必须能非常贴切地表达自己原有的意思,否则,如果稍有出入,宁可弃置不用。(www.xing528.com)
“五四”运动时代,鲁迅曾与章士钊开过笔战。章士钊反对白话文,举“二桃杀三士”的成语为例,说是这句话如果换了白话文,就必须写成“两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的长句,岂不太噜苏?章氏没想到他自己所举的理由,首先就犯了一个不明典故的错误,因此被鲁迅笑骂一顿,成了文坛上的一个话柄。
原来这个“士”字,一般虽作“读书人”解,但在“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中,指的却是孔武有力的壮士。这个故事,连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也都知道,谁知拥护文言文的章士钊,自己竟在文言文上面栽了筋斗,岂不可笑。可见我们在引用熟语时,不得不特别小心。如“冯妇”一典,如果是不明究竟的写作者,也许会把他当作女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