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面交流。
“孩子,老师发现你思维非常敏捷,善于回答问题,这是你的优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件好事。咱今后再遇到两个人同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主动让一让,先专心听他人发言,感觉对方的发言需要补充或纠正,你再来发言好吗?”孩子将眉头一蹙,点了点头。“还有,今后咱们在楼道内上下楼梯时慢点走,别再扣分了。同学间要团结,不要欺负同学好吗?”孩子又是将眉头一蹙,点了点头。
孩子好乖巧,没有出现拒不悔改的意思。我想他一定会改正问题的,心里感到很愉快。可第二天、第三天……他依旧我行我素。我的脑袋又被“小郑”塞满了。课堂上,小郑与同学依旧高声争论,我不免产生了困惑:以往,孩子出现问题,只要我面对面地同孩子交流交流,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改变。虽然有反复,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问题发生。小郑,他怎么一如既往没有改变呢?我心里有些恼火。倒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在想:也许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看来,对小郑单纯靠说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得另谋他法。
2.签订“契约”。
小外甥的一张喜报,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喻同学,近阶段遵守纪律、学习刻苦,被评为优秀生。”姥姥看后,高兴地说:“小喻就是棒。”小外甥高兴地咧着嘴笑了。
对于小郑,我可不可以使用此法呢?于是,在一次家长会后,我让他母亲单独留下来,跟他妈妈签订了一份“契约”,只要孩子在校一周不出现任何状况,就给家长发喜报,并让家长对他进行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同时,也跟孩子讲明了意义。还好,第一周,没出问题,发了喜报,第二周的第三天,他又跟同学打架、上课乱说话了,我依然发了喜报,并跟孩子签订了一个“契约”,下周一次也不要违反,否则,连上次的情况一并通报家长,他点了点头,保证做到。出乎意料,他还真做到了。这时我为自己找到一个好办法而窃喜,小郑一定会遵守我们的约定,慢慢变好的。可小郑在我一次外出学习期间的表现,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外出学习的第一天晚上,我同班长通了电话,了解到班级状况很好。第二天,依然如此。我好欣慰,感到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班长打来电话说:“老师,今天自习课小郑上课看画报,还大声说话。”“老师,今天小郑在楼道内跑被记下来了。”“老师,今天小郑……”听着班长的回报,我耳边响起数学老师说过的话:“活叫小郑气死了。整天蹙蹙那眉头,作业不完成,上课乱说话,就像那三岁吃奶的孩子没长大。”躺在床上,我在思考:孩子怪诞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很多的原因,也许孩子在家时父母管教过分粗鲁或过度溺爱,也许……
第二天,听着孔萍教授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时,我想起了小郑。小郑的行为跟案例中的孩子太相似了,他肯定缺少父母的关爱、抚摸,或者家长过于专制,经常体罚孩子。听着专家的报告,一个新的帮助策略在我大脑形成了,我决定利用学习得到的亲子方法,打开孩子的心门,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携手帮助孩子成长。
3.敞开心扉,让爱进来。
8天的学习结束,回到教室,我特意让全班同学说一下老师不在学校时的班级状况。孩子们历数了小郑一周来的状况,都埋怨他让班级被扣分。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大家可能认为小郑同学是故意的,而老师却认为他只是在无意中犯了错误。”说话间,我看了小郑一眼,只见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若有所思。我继续说:“同学们,我们应该谅解他。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帮助他,多关心关心他。同时,我也要与他的父母沟通一下,让父母多关爱他,让小郑同学和我们一起成长,好不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好!”同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可是没想到,一放学,小郑在校门口又因为别人不小心搡了他一下,他又打了人家。正当我询问原因时,被打孩子的家长气冲冲地上来,我忙把孩子拉到身后,边帮被打孩子擦眼泪,边对家长说:“我是他老师,你的孩子很好,小郑的事我来处理。”家长一听,不好意思地领着孩子走了。我对孩子说:“你看,打架多不好,不是我在这儿,你就惨了。”我本想借机触动孩子的感恩心,没料到他脖子一伸,头一扬,恶狠狠地说:“他敢!”我怔住了,心想:这孩子真可恶,好心当了驴肝肺。但转而一想,这不正是打开孩子心扉的有利时机吗?继而我平静地说:“好,我理解你,走,我们边走边谈。”路上,我问他:“孩子,你晚上跟谁一起睡?”“我跟奶奶睡,爸爸出差,经常不回家。”接着,小郑突然大声哭着说:“我妈妈没时间陪我睡觉,我害怕。有一次都吓得尿裤子了。我犯错,老师一告状,爸爸就经常打我,用小棍子打我。”我明白了,孩子怪诞行为的原因找到了。我马上说:“先别哭了,我和你的父母交流一下,一起帮助你,好不好?”孩子顺从地点了点头,回家了。一路上,我就在想:我应该携手家长,对孩子进行情感补偿。
4.携手家长,情感补偿。
回到家,我接着用电话向孩子妈妈说明了一切。谈话中,了解到孩子的母亲在经营旅馆生意,父亲经常出差,没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耍、睡觉,孩子大多跟奶奶睡在一起。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高,母亲非常宠爱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及时给予满足,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就行,经常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学习。父母感情较好,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不一致,经常在孩子面前发生言语冲突;父亲性格比较暴躁,对孩子非打即骂。听了这个信息,我告诉小郑母亲孩子出问题的原因——缺少了亲情关爱。孩子的母亲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啊!孩子的问题原来是我们的错。怪不得,孩子都上六年级了,还天天要求我跟他一起睡,可我又顾及不上。今后,我一定会按老师说的去做。”在以后的时间里,孩子在校乖多了,与老师也亲近了。一天,孩子神秘地对我说:“老师,你闭上眼睛,伸出手。”睁开眼,只见一块糖躺在我的手心里。元旦,孩子悄悄将一个日历卡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孩子的表现让我敏锐地感觉到,我也应该抓住机会适时向他表达一下特别的爱!于是,下一步的教育方法又出炉了:抓住时机,送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爱。(www.xing528.com)
5.来,老师悄悄告诉你。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认真做单元测试。小郑手拿试卷,走到我跟前:“老师,这个字怎么写?”我一怔,上次考试他就来问我那个空怎么填?我说这是考试,不能告诉他。结果小郑趴在座位上,再也没有往后答题。我提醒了几次,他都没有理睬。这次,说什么我也要特别关爱关爱他。于是,我附在他的耳朵上,悄悄说:“你空着这个字,先完成其他习题,你再来找我,我一定告诉你。”“真的?”“真的。”不久,他拿着书写得龙飞凤舞的试卷又上来了。于是,我悄悄地将那个字告诉了他。他拿着试卷心满意足地下去了。没想到,收试卷时小郑交上了两份试卷。另一张试卷字迹工工整整。可见,你给他一份特别的爱,他也会回报给你一份特别的爱。
6.让你来做带队班长。
放学走路回家的同学需要一个带队班长,我决定采用自我推荐的办法。班会课上,我向全班同学说明了这件事,请希望做带队班长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小郑一人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能带好路队吗?”我心里不禁犯嘀咕。再看,班里其他同学也在偷笑,一副不信任的样子。但转而一想:这不正是向他表达特别的爱的好时机吗?于是,我高声宣布:“由小郑作为我们班的带队班长。”同时,为了给他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我特意说:“咱们班就小郑一人愿意做带队班长,其他同学也没有反对意见。既然大家没意见,今后一定要听从小郑同学的管理。”同学们都点了点头。紧接着,我又在教室里让同学出列,让小郑练习了一下整队。看着他那认真劲,俨然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想,他一定会成功。第二天,小郑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老师,小郑在家练习喊队,嗓子都喊哑了。这是我头一次见他对事情这么认真负责。”
看着孩子的变化,我在想:孩子有了为班级做事的想法,也会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的,只要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金矿,睁大眼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赏识和激励,他们就会在老师感动下创造感动。我的下一步帮助策略:用感动激励感动。
7.老师,小范弄乱队伍了。
叮铃铃,电话响了。拿起电话,传来小郑的声音。“老师,我是小郑啊,我想和你说个事,小范弄乱队伍了,我说他了,他就不听。”孩子能认真负责地主动向老师汇报,这让我太感动了。电话里,我鼓励他:“孩子,你做得很对,你太让我感动了。好孩子,我亲亲你。”下午第一节课,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被小郑同学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把这份感动带给大家。”接着我把小郑打电话给我的事告诉了大家。我发现,小郑同学在不好意思地咧着嘴笑,而小范同学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此后,再也没有同学乱队,小郑越干越起劲。
8.看,是谁在站着倾听同学的发言。
又是一节语文课,小郑、小隋又同时开了腔。只见小郑自觉地闭上了嘴,站着专心地倾听小隋的发言。看到这一情景,我很欣慰,也很感动。小隋同学发言完毕,我及时对全班同学说:“看,是谁学会了谦让,站着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老师,我把昨晚的作业补上了。”“老师……”一个个感动的事情源源不断地涌来。
9.赠送“我的伯乐手册”。
今天是6月21日。小郑,这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同学即将毕业,我还真舍不得。为师愿为他的健康成长再助一臂之力,送他一本“我的伯乐手册”,让他升入初中后,每天记录自己身上存在的每个优点,“凝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这种方法正如医学上所揭示的那样,个体对于自身的器官不会产生“排异反应”,从而保证教育的长期效应。祝愿小郑走得更高、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