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多渠道、多角度的整体工程,而凭借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条最基本的方法。这要靠教师用创造性的眼光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同一篇课文,会因教师理解角度的不同、钻研深度的不同而使学生所得各异。因此,我们努力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钻研教材,即“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1)利用教材蕴含着的逆向思维训练因素。
有的课文内容描述了人们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的事例,这种课文就蕴含着逆向思维训练的因素。如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周瑜认为只要拖延准备造箭用的材料的时间,诸葛亮肯定完不成任务,就可以定诸葛亮的罪。这既是顺向思维,也是习惯性思维。但诸葛亮是从反面去思考,他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决定去“借箭”,这就跳出了我们常人思维的框框,是逆向思维的表现。这样来理解教材,学生自然能够从中领悟到一种全新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利用教材蕴含着的推理性、创造性思维因素。
有的课文内容反映了人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实例,这种课文就蕴含着推理性、创造性思维因素。如第十册《黄河象》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学家经过细致观察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推理出象化石的来历。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考虑,我们引导学生这样分析:科学家根据象化石的完整性及其站立的姿势,推想出大象是落水而死的。关于大象落水而死的原因及其经过,又是这样推理的:由于天气热,老象去喝水;由于河水水位低,老象向前走了一步,右脚陷了下去,而左脚来不及收,也陷了下去;由于老象有气无力,越挣扎越往下陷,河水就灌进它的嘴里……这不仅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大象变成化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找骆驼》《蜜蜂引路》《惊弓之鸟》等,都是这样的课文。比如《找骆驼》一课,我们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老人通过路上看见的那些现象,得出一个判断——这只骆驼右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老人根据这个判断又进行了一些分析推理得出另一个判断——该顺着脚印去找。
2.挖掘教材,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训练项目。
(1)从整篇文章上挖掘训练项目。(www.xing528.com)
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可根据教材直接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项目。
如第九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联系你所掌握的环保知识和事例,说说你和作者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②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人要保护地球。③你将为保护地球做些什么事情?创造什么奇迹?学生在辩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从文章中挖掘训练项目。
对于每篇文章,我们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有不少可以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创造性地回答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太阳》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大体理解课文主要是介绍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跟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然后我又让学生用一个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太阳跟人类、动物、植物、气象之间的关系。不一会儿,一幅幅有创意的示意图诞生了。这样一来,学生发现太阳跟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便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太阳的作用这么大,现在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设想一下你可以利用太阳为人类做哪些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邵长龙同学说:“我打算在校园的上空罩上一个伞形的顶盖,每隔一定的距离安装一组太阳能装置,从而使我们的校园四季如春,冬天不用生炉子。”另一同学抢着说:“我打算设计一种太阳能汽车,这样可减少环境污染……”这节课在骨干教师创新课评比中获得了创新一等奖。又如上《草原》一课时,我结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设置了如下问题:①想象一下,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围绕民族团结互助会说些什么?②时隔四十多年,假如我们今天到了内蒙古草原,围绕民族团结互助又会说些什么?
(3)从文章末尾挖掘训练项目。
多数文章的结尾处潜藏着一些创造性思维因素,我们可将其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完《狼和小羊》一课后,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续编这个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