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九课《三袋麦子》中讲,快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对他们的做法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小猪把麦子做成各种食品吃了,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小牛把麦子留着慢慢吃,土地爷爷点点头。小猴把麦子种下地,土地爷爷夸小猴真聪明、真能干!
学完课文,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土地爷爷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我原以为大部分同学会说:“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劳动,才有收获”。没想到只有个别同学说“做成食品吃了”“留着慢慢吃”“种地”,大部分同学却说“我会像小猪那样卖了麦子买好吃的”。我愣住了,心想:卖了麦子买好吃的,怎么这么想?今天的孩子就只顾买好吃的东西吃了,难道不卖麦子就不能做好吃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回答“卖了麦子买好吃的”?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难道用麦子做的各种食品就不好吃吗?偶然间,看到女儿的一包包食品:面包、汉堡、烤肠……我一下子明白了,孩子们的想法应该说是合理的,因为他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终归跟我们儿时的年代不一样,麦子做成的馒头不再是他们的最爱。(www.xing528.com)
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否定孩子们的想法,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这些理念让我再次读懂了孩子。望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的想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不够全面,怎样引导他们更加合理地思考并认识这件事呢?于是,我又抛出了“关于这一袋麦子,怎样做才更合理”这一问题。有的孩子说“卖一半,种一半”,有的说“吃一半,种一半”,有的说“留一半,种一半”。这些仍然不太合理,怎么办?看来只有用图示来加以解释了。
于是,我就画了一个大袋子,将小猪、小牛、小猴以及同学们的做法四等分,孩子们见了,争先恐后地说:“我会吃一些,留一些,种一些,卖一些。”至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