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的单机批处理阶段。这一阶段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逐渐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本阶段的系统特点主要体现为按照业务网点分散建设、单机操作,只是用计算机取代了算盘和手工账簿。1974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成立并组建了电脑中心,该电脑中心是我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银行业的第一个大型计算中心,从此,我国金融行业开始了IBM大型主机系统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单机批处理业务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开始建立。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的联机网络阶段,这一阶段银行开始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部分业务的实时联机处理,并逐步实现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数据集中及互联互通。区域集中让所辖银行得以共享数据资源,统一了科目设置,改进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国产化软件。
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开始的“数据大集中”阶段,这一阶段在第二代系统基础上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全国性的银行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建成,各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相继建成,提出了大会计与综合柜员制的概念,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银行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大集中让银行的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更加方便,管理和决策也更加高效便捷。(www.xing528.com)
1999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启动“数据大集中”工程,将该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处理。2002年,两大中心数据的成功挂接,在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第四阶段是从2000年左右直到现在的互联网阶段。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数据网络的爆炸式增长,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每个电子交易都需要经过资金的支付与结算才能完成,而作为资金流负载者,银行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银行服务也蓬勃发展起来。为了能取得成功,银行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并使之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网上银行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在线支付等新型服务渠道不断涌现,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