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职能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在监管引领下,银行业始终坚持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有效防控风险之间符合客观规律的平衡点;始终坚持探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与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机制,始终坚持探索更好地发挥银行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支持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的路径。对“三农”、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已经实现全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第二,中间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商业银行服务由单一的柜面渠道发展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POS等多种渠道,由简单的存贷汇发展为能够开办理财业务、投行业务、托管业务、代理业务、财务顾问、贵金属业务等的金融超市。这使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机制悄然转变。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更加重视对成本的科学管理和控制,如对资本利润率(ROE)、资产利润率(ROA),以及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RA- ROC)和经济附加值(EVA)这些概念,从最初不甚了了到广泛应用于业务和经营的指导。这为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向成本要效益、向管理要盈利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改变过度依赖利差、单纯地冲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战略转型、改革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6.1%,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也已超过20%。
第三,电子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F- CA)发布的《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5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远程支付,其2013年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达到37.8%。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上涨,逾五成月支付额为300~1000元,此外,近场支付快速发展,我国居民近场支付习惯逐渐养成,月均百元,大多支付5次以内,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近场支付2013年的用户比例为3.6%,2014年达到8.5%。调查显示,受手机终端与卡片更换限制,近场支付虽然成倍增长、概念普及度高,但未达到质的突破,应用推广仍有待时日。
2014年手机银行业务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到24%,超过40%的用户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www.xing528.com)
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期货、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正积极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QDII境外理财业务,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
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已经实现重大提升。在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方面,2015年二季度末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境内外)总额为18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7.7万亿元,占比41.20%,同比增长9.3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35.0万亿元,占比18.59%,同比增长15.07%。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境内外)总额为1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72.1万亿元,占比41.14%,同比增长8.68%;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32.9万亿元,占比18.78%,同比增长14.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