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复古乐思潮:王鏊与沈周

明代复古乐思潮:王鏊与沈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史》云,吴中自吴宽、王鏊领袖馆阁以来,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驱驰,文风极盛,征明后出,而主风雅数十年。此处但云“歌古诗章”而不及习弦索,似与松江何氏不同,但沈贞尚有小令传世,则宾客之间或者亦不废除时曲。上与吴宽、王鏊相往来,史称“吴人屈指先哲名贤,缙绅首称匏翁,布衣首推白石翁,其他或稍次矣”。

明代复古乐思潮:王鏊与沈周

明史》云,吴中自吴宽、王鏊领袖馆阁以来,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驱驰,文风极盛,征明后出,而主风雅数十年。[90]笔者曾道,有明一代,士夫缙绅标扬师道,莫不有志于史,弘正以来,风气犹盛,而北方诸子,如康海、韩邦靖,崇官师,兴礼乐,一生精神之寄托俱萃于《武功》《朝邑》二志。[91]因此,论吴中士气之渐变,也不得从王鏊主撰《姑苏志》说起。

文恪公王鏊(1450—1524),字济之,吴县人。成化二十一年进士,官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德四年,因刘瑾擅权,不得志而去。王鏊以文章名昭一代,史称,“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正间文体为一变”;[92]由此,亦可知王鏊所学及其志向所在。《全明散曲》存其小令一。

弘治末,苏州太守林世远以文定公吴宽遗稿嘱王鏊续为之,遂集郡人杜启、祝允明、蔡羽、文璧等共相讨论,成《姑苏志》六十卷。该志之修撰,实肇始于洪武年间,是书卷首有宋濂洪武十二年序,云:“后之人览此书,治身居官,取前人之成宪以为法,将见道德兴而习俗美。句吴之区与邹鲁无异矣,则是书之为教不亦大哉。”又有成化十年刘昌序,备云时易世迁,“然盛则衰,醇则漓,转移之机厥有所寄矣”,故而“欲考求遗礼,订正古乐,以隆时祀,以表彰乡贤,齐整风俗”,遂殷勤寄望于郡志之修撰种种。这两篇序,一在洪武,有明百废初兴之时,李梦阳所谓时之“正者”也;一在成化,有明乱象渐萌之际,李梦阳所谓时之“变”者也。[93]士大夫或据朝廷,或处地方,并以重建礼乐相鼓吹,前序又恰为宋濂所撰,正可见两代士林精神所在。然而,至正德元年,酝酿数百年之久的《姑苏志》,或者众手成书,个中以道自任之精神,却远不及《武功》《朝邑》二志,徒以篇幅浩博,以备考资而已,并渐露考订故实,以逞才识的迹象,王鏊所谓“一代之文献不至无征焉,如斯而已者也”。[94]或者,王鏊内心也不免有所遗憾罢。

值得注意的是,该志在卷13“风俗”条,用较详篇幅论述了“吴音”自乐府吴歌以来的发展。吴歈“以音擅天下,它郡虽习之不及也”,自矜之意溢于言表;又云,“吴音至后代渐缺,唐初歌者多失其清婉,议者求吴人习之,还得其本音”种种,字里行间慨然已有寻访吴音以复古乐之志。有明甫立,大抵朱元璋以崛起于南,恢复汉家衣冠,一时士夫欲绍宋统者,颇有寄望朱氏、重觅南音之意——有关议论往往将南曲追溯至开元旧谱,所谓清商曲者也;进而吴歌,亦商音也;再进而舜之南风。成弘之季丘濬有志议复古乐,即持南音始于舜一说;[95]而同时之《姑苏志》,又特辨吴音,数十年后,文人乐士纷纷投入南曲声腔之考订,至有昆山腔大兴于吴中一带,于此已见端倪。

纂此姑苏一志,成化中,除参政刘昌外,又有中舍李应祯、训导陈颀;弘治中,初当吴宽总其事时,则有佥事张习、进士都穆辈,继而王鏊,更广招才俊,一时祝允明、文徵明、杨循吉(因故未与)俱在邀请之列。而同时或稍后,又有阎秀卿《吴郡二科志》,皇甫汸、张昶《吴中人物志》,杨循吉《苏州府纂修志略》等,大抵以传记为主,一时沈周、桑悦、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张灵等俱在传写之列,至《总目》断其为“一时互相标榜之书”。[96]由此可以想见,苏州士夫声气相应,其势颇盛,丝毫不逊色于北方诸子。只是,从《姑苏志》以来,其间的精神实质却已逐渐发生变化。譬如,祝枝山尚有《野记》一种,此书卷3所载宣德间苏州太守况伯律传,也有崇官师、兴礼乐之意,与康海《武功志》相似,只是该书多蒐集异文,大抵遣兴之作,于“师道”二字愈见疏离。而所谓“互相标榜”,亦正是各恃才情,遂彼此相尚;于是乎,有吴一地,吴宽、王鏊、文林辈与桑悦、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辈共列,前者犹存台阁余习,后者则进一步非台阁、驱翰林、唯礼法之士是弃,虽然他们的主张仍以复古面目出现,却已用一种游戏的姿态渐次消解了个中的师道精神。(www.xing528.com)

若论苏州世风之变,并曲风渐兴之机,沈周其人可谓承上启下的典型。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更号白石翁。少时师从邑人陈嗣初之子孟贤,得入经学之门。年十五,游金陵,因《凤凰台》一赋而才名初显。及长,诗文字画,无所不精,其画尤为明世第一。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彝鼎,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评诗论画,从无虚日,风流文采,映照一时,百年来,东南之盛,盖莫有过之者。[97]

笔者在论家乐兴起时,曾特别提及地方粮长之意义,并以松江府何良俊祖父为例。[98]其实,若以所蕴正德前江南士绅文化的特质而论,长洲沈氏较之松江何氏尤为典型。早在永乐间,沈周祖父沈孟瑶,曾以人才征招,称疾而归,处士终身,以诗名于江南士绅间。沈周父沈恒(恒吉)与其兄沈贞(贞吉)幼于家塾中师从翰林检讨陈嗣初,及长,兄弟偕隐,构有竹居,但假诗翰丹青以结宾客。正统间,沈恒并荐为粮长,慨然以励精图治为己任。吴文定公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人。成化壬辰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与杨士奇、李东阳并驾齐驱,卒于弘治十七年。其人于明初以来江南世家复礼尚乐,成一方风气备加揄扬,曾撰文称沈恒“日必具酒肴以须客,至则相与剧饮,虽甚醉不乱,特使诸子歌古诗章以为乐,其视市朝荣利事,真有漠然浮云之意”。[99]

在吴氏笔下,沈恒遵古礼,复古乐,俨然彬彬之君子,而聘乡贤名儒以授子侄经学,更可见其志。此处但云“歌古诗章”而不及习弦索,似与松江何氏不同,但沈贞尚有小令传世,则宾客之间或者亦不废除时曲。《无声史诗》卷2并云“贞吉兄弟诗亦相若,自相倡和,篇什甚众,下至其家人子亦能之,几若郑玄家婢”,[100]或者其家人子亦识弦索耶?

长洲沈氏自明初以来即淡泊名利,以处士终身,一方面,犹可想见明前期处士与乡绅制礼作乐、作养一方的遗风;另一方面,则已经酝酿了一种新的人生选择。流风所及,成、弘间,沈周同样以处士自择,而赖诗画之著,遂成江南风流之领袖。上与吴宽、王鏊相往来,史称“吴人屈指先哲名贤,缙绅首称匏翁,布衣首推白石翁,其他或稍次矣”。[101]下则文徵明、唐寅、祝枝山、徐霖、陈铎辈俱师事之——前者久处台阁,难免以道自任之余习;后者则优游于江湖之间,渐开性情之门——实可说是承上启下,开一代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