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密民间纺织工具拾零,珍藏的意趣

高密民间纺织工具拾零,珍藏的意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家屯村处于两个集市中间,占了不少便利。纺轮又称“纺锤”,民间也称“捻线砣”,其由一璧形的圆轮和一柄杆组成。民国时期手摇纺车民国时期倒车子四、手摇纺车,纺线工具。高密地区使用的多是手摇纺车,又名“纺花车子”“纺棉花车”“手摇车”。纺成的线团,形状似大麦穗和谷穗,称“线穗子”。铁制的倒车子,约出现于民国初年,由铁木加工厂批量生产。做出的纬线线团,为了有别于“线穗子”,名“穗子”。

高密民间纺织工具拾零,珍藏的意趣

多年前春季的一天,我到山东高密远家屯村采风。途中,见一妇女在家门口生炉子燎水,燃火所用的木材织布机构件。用这种木质结构的织布机织出的布,名叫“土布” ,布幅宽约37厘米。我表明身份,进到她家,看见她家中墙上挂着一台织布机,地上拆散着一台织布机。经过打听,我得知过去远家屯村有95%左右的人家都从事过织布。家中男儿多的,会置两台织机,好让他们依靠织布来成家立业。这一带给女孩子找婆家,相对象时,问的头一句话就是家中有没有织布机。在当地人的眼里,织布机就是“金饭碗”“聚宝盆”。远家屯村南距高阳村(现属昌邑)约5公里,北距双羊村约5公里,这两个地方是当时高密西北部最大的两个集市。高阳逢三、八(阴历)为集,双羊逢二、七是集,周边村庄所纺的线和织的布多在这两处地方交易。来赶集的人,有的把布卖了再买棉花和线,有的把线卖了换成布,各得其所。形成惯例,便有了“高阳买线,双羊卖布”的说法。远家屯村处于两个集市中间,占了不少便利。

我掏钱买下这位妇女家中的织布机,后又在远家屯村陆陆续续收集到一些纺织工具,组成了一个系列,这些工具是:

一、搅车,去棉籽的工具(图277)。木制,当地人叫它“轧花床”“赶车”“搅棉机”“轧车”。其样式为一木床,一端装置搅杆。所设杆为上下两根,一根为铁杆,一根为木杆。人骑坐在木床上,或是坐在一侧。一手摇动一根连接在搅杆上的手把,一脚踩动用绳索连接于另一根搅杆上的摇把,带动两根搅杆,让一根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根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手往两杆缝里送棉花,借反向的绞力把棉籽挤压出来。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轧棉工具,这种工具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开工天物》一书中,就收录有与此式样极为相似的搅车装置图。当地人还把搅车编成谜语让人猜,词句是:“铁山靠木山,白云往上翻,晴天下雹子,还是不阴天。”另一则谜语是“一只斑鸠,坐屋山头,吃羊肉,拉羊屎蛋子”,当地人习惯形象地管棉籽叫“羊屎蛋子”。

【图277】清代搅车

【图278】清代弹花弓和弹花槌

二、弹花弓,弹棉花的工具(图278)。其材质多是香椿木,体量轻,便于持拿。弓弦是用牛筋或是生牛皮做的,槌子多用枣木削成,形状有点像现在健身使用的哑铃。有专营此业的弹花匠,也叫“打弓匠”。他们在家设点加工,也会走村串户,四处收棉加工。他们肩背着弓,用槌击打着弓弦,发出悦耳的声音,或是高声吆喝“弹棉花img”,招徕客户。弹的时候,把棉花摊放在屋内的炕上(不能在院子里弹,怕有风),封严实门窗,保持屋内不透风,有风会把棉绒刮得到处都是。站在炕前弹棉花很累,为了减轻负担,弹花匠会在腰上拴一根绳或是系一根皮腰带,在后腰上插上一根弯形的木棍或是竹条,从上方引下一个铁钩,挂在大弓的中脊上,把弓吊起来,以减轻重量。也可把吊杆拴上背带斜挎在肩上,或直接把弓吊在房梁上。这样一手握住弓的一头,就跟抓着方向盘一样,前后左右就能运转自如了。为了使弓弦容易沾上棉花,较常用的一种办法是抓一些黑豆粒大小的蜘蛛,采集其肚子里的汁液,拿布沾着擦拭弓弦,以增加弓弦的黏性。要把生绒弹成熟绒,光凭力气不行,要靠经验,有经验的人听弦的声音就能知道棉绒的生熟度。弹蓬松了的棉花才容易抽丝捻线。弹花匠开玩笑比喻弹棉花是“一条白狗上炕,越打越胖”。

【图279】清代陶质纺轮

三、纺轮,纺线工具(图279)。这种工具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一直使用至民国末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些偏僻的村庄仍有人在使用。纺轮又称“纺锤”,民间也称“捻线砣”,其由一璧形的圆轮和一柄杆组成。搓动柄杆,轮子就会旋转,并带动柄杆一起旋转,以此牵引着棉絮一丝丝连接起来抽拉缠绕成线。纺轮有石质的、铜质的、木质的,有特意用泥烧成的,也有用瓦片、陶瓷碎片打磨成的,还有用铜钱叠粘而成的,可谓“就地取材,为我所用”。有的纺轮上还雕刻有花纹,有线刻的,也有透雕的,拿在手中可当艺术品欣赏。后世用纺轮纺线只求纺少量的线,够缝衣、缀扣、纳鞋垫用就行。坐在自家的炕头上随手拈来,图的是使用方便。

【图280】民国时期手摇纺车

【图281】民国时期倒车子

四、手摇纺车,纺线工具(图280)。较之纺轮,它能够纺出足够量的线,分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高密地区使用的多是手摇纺车,又名“纺花车子”“纺棉花车”“手摇车”。有一种纺车故意做得较矮小,是量身定做的,这样放在炕上适合盘腿坐着纺。纺成的线团,形状似大麦穗和谷穗,称“线穗子”。

五、倒车子,又称“风车子”,是用来把经线缠绕到络子上的工具(图281)。分木制和铁制的两种,皆为手摇转动,框架结构简单。铁制的倒车子,约出现于民国初年,由铁木加工厂批量生产。还有一种土办法是选一个树杈或是树墩,钉上一根铁条插放上络子,拨动络子旋转就能缠线,当地人称其为“落鼓墩”。(www.xing528.com)

六、络子,也称 “约子”,缠线工具(图282)。根据外形有人把它编成谜语,文字是:“弟兄四个一般高,腰里扎着白扎包。”白扎包指的是冬天当地人在腰里所扎的一条用来保暖的白棉布带,即裤腰带。往络子上缠线,当地人叫“落约子”。 络子在当地又被当成一个吉祥物,“约子”与“月子”谐音,“落”与“坐”谐音,寓意“坐月子”,意寓早生子,早坐月子。当地人结婚,迎亲的队伍里常会安排一个人手捧缠着红线的络子,红线表示喜事,含有“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意思。织一机布需要凑24个络子的线,一户人家纺不出那么多的线,想要织布的人家会联合起来,你家3个,我家5个,凑够24个络子的线。为了能分辨出谁家是谁家的,络子上都记有记号,或拴系布条或在络子的孔眼里插一根小木棍作为标记 。

【图282】民国时期络子

【图283】民国时期线车子

【图284】民国时期简易式线车子

七、线车子,也称“穗车子”“扭车子”,为制作纬线的工具(图283)。其外观看上去有点像纺车,上面安装有提拉缠线和插“线穗子”的设备,以手摇动轮子,放线带缠线可同步进行。做出的纬线线团,为了有别于“线穗子”,名“穗子”。另有一种简易式的线车子,其为上面带有一弧形头的小木支架(图284),支架两端钻有孔,可安插“线穗子”,用来放线。使用时,坐在板凳上,用脚踩住弧形头,保持支架稳定。一手持一根中间带有挡头(状如心形,当地人称其为“穗心”,又叫“穗翅”“穗翅子”)的细木棍,一手牵拉线往上缠挽,以此做出“穗子”。线车子上所带的弧形头还有一样用途是,可挎在胳膊上带着它,上街找伙伴玩耍,一边拉呱(说话)一边做营生,两不误。

【图285】民国时期牵机

【图286】民国时期用高粱秸制成的“牵溜子”

八、牵机,为整理经线的一种工具,又名“牵机挂子”“经架”(图285)。为长方形状,两边带有支架,中间排列有柱,可交错安插经线线团,将线扯到一起,牵挂整经。另一种牵机方式是在一固定的木杆上拴一溜铁环,此木杆名“经线杆”。把24个(多至30个)线络子上的线一一穿过每一个铁环,然后再牵挂整经。也可把铁环挂在墙上,较常见的是在墙上吊一溜铁环,墙根下摆一溜线络子。以前铁条较为稀缺,就选择高粱秸顶端长弯弯的一节来代用。这一节是因为高粱本身有毛病了造成的,像一个钩,能挂住线,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牵溜子”(图286)。整理好经线,浆好线,就可以准备织布了。

【图287】民国时期织布机

九、织布机,分机身和机架两大部分(图287)。机身又称“机楼子”,上设置悬臂垂挂吊钩和滑子,当地人称这些物件为“拉板”,用以吊挂综、脚蹑和绳框(装置杼的木框),方便手工操纵。机架又称“机床子”,上置推拉杆、卷线轴(木圣子)、卷布轴、幅撑子、踏板、坐板、梭子等。织布要手脚并用,是一个很忙活人的活,有一句老话叫“待要不闲,织机种园”。织完布后,与卷布轴相连的一块布,织匠谓之“机头布”,上面尽是线头,取布时会截下这一段,当废布丢弃。有细心的人把布头上的线捻成穗头,缝在小孩的裤脚上和裤后腚上,穿上它跑起来就像小老虎身上的毛一样抖动来抖动去,并给它起名叫“蓑衣裤”。说是小孩过百日时,穿上它可以辟邪,与戴老虎帽穿老虎鞋一个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