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无二行,除了药店是染坊”,有人就得穿衣,从事染布行业被看作一项长久营生,干好了,一辈子会不愁吃不愁穿。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山东高密乡下多有开染坊的人家,染坊标有字号,如“天来成”“同长泰”“金栾源”等。为便于记忆,有的以土语称之,如“大染包子”“二染包子”等。有的染坊为加大宣传力度,还会把字号和服务内容刻成木版印在纸上,作为广告(图264)。
【图264】民国时期染坊印制“五福”商标的线版
【图265】民国时期货郎鼓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几户人家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染坊的(互助单干时)。到集体成立副业社时,有的染坊人数近百。他们内部分工明确,有专管下缸染布的(行里人叫“看缸”“看锅”),称“大师傅”。有专管拉风箱、挑水的,均称“小伙计”。有专管到外面收布、送布的,称“染货郎”。收布的人摇着货郎鼓走村串巷,叫“踩乡”,也叫“接染”。所接的货有白布,也有旧衣服。货郎鼓,《清稗类钞·物品类》描述其样式为“形如鼗而附以小钲,持柄摇之,则钲鼓齐鸣(图265)。”为副业社收布按计划记工,一个工日为5个工分,一个工分算5分钱,收10“墨”布顶一个工日。超过10“墨”布,1“墨”布奖励5分钱。有腿脚勤快、能言善语的,一天收布近100“墨”,一天能奖好几块钱,是一个很让人眼馋的职业。“墨”为一记号,是用锅底灰或墨水在线的边上抹上的一道杠,织成布后这道杠也会留在上面,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墨”,用“墨”来表示长短。一般是以12尺为一个标准,也有用11尺半为一个标准的。为了吸引客户,各染坊都推出优惠服务项目,如给染布的人免费捎带着染线等,这些线可用于缝补衣服、缀扣子。染坊重信誉,染花了的布要收回来重染,如果布染得一边蓝一边灰,要改染黑色。如果染花了,要再下水,多染一遍,不能让客户挑出毛病。染坊也有不可告人之隐。在当地喻示做事不能反悔,习惯用一句老话来表达,即“染坊倒不出白布来”。这是开染坊私下定的规矩,进了染坊的布,想不染也不行。没染,也说染了,染坊里忌讳出白布。
高密出产的花布,上面的花纹纹路起先是用针线缝结而成,当地人俗称“做花”“撮花”。把布折叠成圆形、菱形、方格、长条等形状,用线绳捆扎,放到染缸里染,拆开线显出十字花、菊花、蝴蝶等图案(图266)。用线打疙瘩的地方漏不进颜色,打开后会保留原色(白色)。蝴蝶的须可用一根线盖上,有的布里面塞有一些充垫物,如绿豆、玉米之类的东西,再用针线缝扎紧,出来的效果是一个个小圆点组合的图案。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染花工艺,古称“绞缬”“撮缬”。唐代《一切经音义》载:“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元代胡三省记曰:“……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想要让布再变得花哨一些,还可把染好的布拉开、铺平,用红、绿颜色描出花朵和叶片。用这种方法染出的布,花纹与花纹之间易晕染,图案会变得模糊,不规整。后改用版印,名“印花布”,分木版印制和镂版印制两种。用木版印,有点像印木版年画,分单色印和多色印,多色印需加多块套色印版。印制的多是小件物品,如枕套、枕巾(图267)、手帕等。印花匠推着小车,摇着货郎鼓,走村串巷上门服务。遇到客户就支起摊子,当场操作,立等可取。为了招揽客户,他们把五颜六色的花布样品挂在杆子上,上面挂着小铃铛,迎风飘扬,铃声叮当,很能撩拨人的欲望。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吸引来围观的人。交易方式也非常亲切,没有现钱,可用地瓜干、大豆替代,很讨老婆婆和小媳妇们的喜欢。
【图266】民国时期扎染蓝花布
【图267】民国时期多色套印枕巾
用镂版印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也有浅红底带白花图案的)。镂版印花,古有“夹缬”一词,唐代《唐语林》卷四记有“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指的是用两块相同的花版夹印,印花时需把布悬吊起来,印出的布呈现双面花纹。后删繁就简用单块版施印于平台,制作出单面花纹的“蓝印花布”,应用广泛,很快就成了主导产品(图268、图269、图270、图271)。蓝印花布又名“药斑布”“浇花布”,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高密当地印蓝花布所用的版,多为纸版,是用多层纸打成纸壳,用凿刀镂雕而成,长50至80厘米,宽约37厘米,与土布的宽幅相等(图272、图273、图274)。也有大幅的,长100厘米,宽约80厘米,用四块版就能印出一面床单。
有专织宽幅布的地方,如高密西南诸城有一个村叫祝家楼,传说是祝英台的老家,这里就出产宽幅布。高密西北昌邑亦多有织宽幅布的地方,其中有个村庄叫蓝底村,这个村在1952年修峡山水库时,已整体搬迁。这种布被称为“细棉布”,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种布还被称为“爱国布”。其所用线为细纱(机制棉纱),织出的布色白,质地绵软,密度一致。这些地方的人知道高密染布染得好,色泽正,常常会通过走亲访友的机会把宽幅布带到高密来染。也有的是女方娘家是诸城的或是昌邑的,嫁到高密时把宽幅布当成陪嫁带过来的。为满足这一特殊人群的需要,增加收入,高密染匠特置备了大宽幅的蓝花漏印版,方便使用(图275、图276)。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高密康庄镇刘戈庄村也曾经出产过宽幅布,人们管织宽幅布的机器叫“大机”“铁轮机”“铁木机”,机上所用的综、杼比常见的要宽要长。该织机只靠双脚就能操控,较小机先进,为铁木结合、半自动化设备,是在小机框架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摒弃了用手抛梭打纬的局限,拓展了布面的宽度。
【图268】民国时期蓝印花布(一)
【图270】民国时期蓝印花布(三)(www.xing528.com)
【图269】民国时期蓝印花布(二)
【图271】民国时期蓝印花布(四)
【图272】民国时期蓝印花布漏版(一)
【图273】民国时期蓝印花布漏版(二)
【图274】民国时期蓝印花布漏版(三)
【图275】民国时期宽幅蓝印花布漏版(一)
【图276】民国时期宽幅蓝印花布漏版(二)
蓝印花布印版材质松脆,易吸水。为了防湿、防腐,其外表还需用桐油漆刷,多至7遍,使之坚固、耐用。这种版可到专门镂刻花版的匠人家里买,也可到专门的店铺里购买。在高密姜庄、夏庄等出产年画的产地,多有刻制蓝印花布印版的作坊,刻制年画木版的艺人有时也兼职雕刻蓝印花布印版。他们技高一筹,刻出的版子纹路细致、图案精美,多被当成样版,有人买了去会照样成批刻制。西北方与高密接壤的昌邑,其宋庄、石埠、北孟、饮马等乡镇多设有染坊,仅宋庄的黄埠村就设有染坊20余家。东北方与高密接壤的平度各乡村亦多设有染坊。这两地的染匠多慕名到高密买版,高密刻版艺人习惯称他们为“昌邑客”和“平度客”。版的图案有的是根据一件物品具体尺寸事先安排好的,有主花纹,有边框花纹及边角花纹,合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如包袱、床单、窗帘之类。花纹图案有凤凰戏牡丹、蝴蝶舞芍药、蜻蜓采荷花、狮子滚绣球及梅兰竹菊等。那时包袱就像现代人使用的手提包一样,是家庭中必备的物件,出门购物或是走亲访友,把采购的东西或是礼品包在包袱里扎上四角,挎在胳膊上,就是一个很轻便的挎包。包袱的“袱”与“福”谐音,被看成一个吉祥物。喜日子里当地人多兴用包袱来包被子和褥子,包含着“多子多福”“幸福如意”的美好祝愿。布面装饰花纹多讲求对称,寓意吉祥。包扎时故意露出四角,以显示被面和褥面崭新的色泽和华丽的条纹。漏印所用的原料为石灰和豆面搅和而成,也有用石灰和豆腐来搅拌的。石灰易于凝固,豆面酥而易碎,掺上豆面容易剥离。配好料,用瓢舀了倒在印花版上,拿刮板(也叫“抹子”)刮均匀,此道工序名“刮浆”,让石灰面从镂孔中漏下去,这样布面上所需的花纹就让石灰面盖住了。印完一版拎起来,接着印下一版,版版相接连。有专门拖布的人,干这活的多为妇女和儿童。
染花布跟染单色布的工序相似,即浅色染一遍,深色多染一遍,颜色是随着所染的遍数逐渐加深的。染好的花布要清除掉涂料,用刀来刮容易伤及布面,染匠们想出一个办法,把花布穿进大门的门环里,来回拉动,把粘在布上的石灰面拉下来,就显现花纹了。这样处理还有一个好处,能让布变得软和。另外,还有个不对外言说的秘密,那就是染后的布会缩水,怎么办?把布穿进门环里一拉就拉出来了,大体回到原尺寸。若不这样,别人会怪偷落了布。这么干是没办法的办法,只要不坑人,不害人,良心上说得过去,就算交差了。有人想把花布上的白花颜色处理得淡一些,还可以把布下到更浅的色料中再染一次,这样白花就带上了一层淡蓝朦晕的色彩,色调看上去显得柔和,不那么白晃晃地刺眼。过去染布用的都是植物染料,取之于蓝草。高密染坊多自己种植蓝草,不够用时也会向种植蓝草的人家购买已制好的染料。染料的制作方法是,把长成的蓝草连杈带叶割了,放在缸里泡着。等到沤熟,再把蓝草枝杈捞出来扔掉。用一专门工具(名“杵头”)反复捣动挤压缸内的水,也叫“打水”,最后缸底所凝结下的就是染料了。用时,把染料放到瓮里,加上碱和石灰沤着,让它自己起热发生效用。等到时候,用嘴一吹,看到瓮里的水颜色发黄了,就可以用。布沾上这种染料经过氧化,就变成了蓝色。染布行里有一句老话:碱是骨头,靛是肉,石灰是脑子,离了三样不能活。若是在冬天,只要把水稍微加热了即可。把布下到色水里,颜色深浅从布上就能看出来,直到把颜色调配到认为满意为止。另有一些是用特殊手法做出的花布,称“戏作”,是用来做演出戏服的。如用木版将涂抹有黏合剂的花纹印在黑布或是蓝布上,再在布上撒上金粉或是银粉,待其干燥后,抖掉多余的粉末,布上就留下了一个清晰的金光闪闪或是银光闪闪的图案。也有用金粉、银粉加黏合剂,直接在布上描绘或是点出花纹的。
水灵灵、百媚生的花布,把人留在比花还美的画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