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山东农村随处可见一种用手工印染的花布,名叫“蓝印花布”,其印花图案多为蓝底白花,花纹多以各种形状的小圆点组合而成,故民间又有“花点子布”“猫蹄花布”之称。印染所用的布,皆为当地农民自纺自织的白棉布,货源充足。纺织所用的器具很原始,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如有用来脱棉籽粒的搅车、把棉花纺成线的手摇纺花车、把线织成布的脚踏木机。织出的布长度有余,宽度不足,俗称“小布”。
把这种布印染成花布,可供制作褥面、被面(图260)、枕头、枕巾、门帘、头巾、围裙、包袱(图261)及妇女、儿童的裤袄等,既经济又美观。其印花所用的版(模子),俗称“漏花版”,是用多层纸打成纸壳制成的。其上雕饰图案的部分,均采用镂空的方式,印染时可以此显露花纹。为便于使用和长期保存,这些花版的外皮均漆着厚实的桐油。其花纹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植物中的牡丹、莲花以及梅、兰、菊、竹等,再配以虫、鱼、鸟、兽,取吉祥含意,对称组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图262)。漏印花时,先将花版压在需要印染的白布上,用石灰、豆面和水调合成浆状涂料刮印,不闪一丝空隙,这样白布上带花纹的地方就会被石灰、豆面完全盖住。晾干后,将布对叠,花纹朝外,放于蓝色染缸里染。根据需要,可染1遍到5遍,所得颜色依次为浅蓝、茂蓝、深蓝、岗青和青黑。染过之后,将布晾干,搓掉石灰、豆面,蓝底白花双色立显。染好的布要卷在磙子上,放在碾布石底下碾压,以使布面平整、纹路密实有光泽。碾布石又名“砑布石”“踩布石”“踹布石”,因其外形似元宝,俗称“元宝石”。
【图260】民国时期蓝印花被面
【图261】民国时期蓝印花包袱
【图262】清代“狮子滚绣球”漏花版(www.xing528.com)
干染布这一行的,有专人出去收布,收布的人打着锣或摇着货郎鼓,走村串巷,谓“踩乡”。他们身上带着一些小竹片或是一些小木片,这些竹片和木片是经过特殊加工的,上刻画着或是烙印着圆圆圈圈、弯弯勾勾的花纹。有的一面刻有数字,如十五、十六、十七,另一面上刻有花纹,这样做容易对上号,不会混乱。简单的上面带着几道杠杠,有竖杠,也有斜杠。这种木片和竹片为收布、交布的凭证,名“印子”,有“竹印子”“木印子”之分(图263)。多为一片竹木从中分劈成两半,每一半的两面都带有花纹。为防假冒,其两半的内侧还暗刻有符号、数字,也有点点眼眼等。每片印子上端钻有孔可拴绳,一半交给布主,一半用来拴系在布上。染何种颜色,印子拴系在布上的方位会有不同。如染青色把印子拴在布的角上,染蓝色把印子拴在布角向里一点的位置,染紫色把印子拴在两旁,不用多交代,一看就明白。也有一种印子上带有染颜色的记号,比如染蓝色上面刻有一道杠,染紫色上面刻有两道杠,等等。再就是带有号码的,1号代表什么颜色,2号代表什么颜色,早有规定。定好取布的日子,听到货郎鼓声出来取布。取布时双方比对印子的线条花纹,以对齐为准,只认牌子不认人,很直观,很容易辨认。
【图263】民国时期印子
据调查,染布最盛时(1910年左右),仅山东高密阚家镇高戈庄村,一个村庄就开设大小染坊19家,晾布架子分布排列,长约二里地。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外国机制花布大量输入中国。由于机制花布比手工织染的花布质量好,价格低,花色鲜艳,很快就占领了市场。蓝印花布已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要了,从此走向衰落。
而今,随着旅游业大兴,这些工艺简单、图案优美的蓝印花布又勾起人们的怀念。许多地方都把它当成旅游纪念品来开发,有的地方甚至按照过去的样子,复原了纺织作坊和染坊,供游人参观。一块小小的蓝印花布,它的淳朴和安详,仿佛能放得下所有人梦想的家乡。细细品味,别有一种含意在里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