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石砚出名很早,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天下砚品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唐柳公权《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代唐彦猷《砚录》谓:“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越。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又云:“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故列于首云。”想当年,有这么多权威人士著文评述红丝石砚,并以“第一”这一响亮称号冠其名,显然不是出于个人偏好,而是有目共睹得出的结论。至于后来少见于著录,可能与传世品流传极少有关。
【图234】清代云龙纹红丝石砚(正面)
【图235】清代云龙纹红丝石砚(背面局部)(www.xing528.com)
红丝石产于青州西二十公里之黑山,石外有皮,磨去皮即见纹理。其纹理红黄相参,理黄者,丝为红色;理红者,丝为黄色,故得名。山东高密市博物馆藏有一清代红丝石砚,该砚通长36厘米,通宽39厘米,厚8.5厘米。砚身呈不规则形,周边雕饰龙纹及流云纹。所雕图案,采用细刻、线刻和浅刀雕刻(低浮雕),适当穿插深刀雕刻。如此处理,使龙体在云中时隐时现,极富动感。为了与流云相协调,达到醒目效果,其墨池和墨堂皆呈不规则形,放眼看去,似有风力扩充之势。此种设计可谓先声夺人,独具妙算(图234)。砚背阴刻行书题记,文曰:“尝考云林石谱,益都(青州)县之红丝石为砚材,颇发墨,陆游笔记唐彦猷录:青州红丝砚覆以匣,数日墨色不干。苏易简《砚谱》谓:砚材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歙州次之。石出益都县西境之黑山,山径崎岖,古洞深窅,寻之不易。余做客益都,偶获斯石,亟命良工琢磨成砚,坚润光彩,古人推此石为砚材第一,洵不虚也。甲子夏日绿野山人识于益都官廨(图235)。”该砚色泽艳而不浮,石质坚实滋润,叩之声如金石,所用红丝石为比较难得的好石材。款落“甲子”,刻制年代当不晚于清同治三年(1864)。其体积之大,雕工之精,铭文之长,在同类物品中较为罕见,更显珍贵。睹物,再品味一下前人的赞语,归根结底,还是“不虚”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