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荷蟹纹端砚-山东高密市博物馆收藏

清代荷蟹纹端砚-山东高密市博物馆收藏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高密市博物馆藏有一方清代端砚,此砚呈不规则形,最长处16.2厘米,最宽处18厘米,厚2.2厘米。清代荷蟹纹端砚(正面)清代荷蟹纹端砚(背面)产于古代端州的砚石石材含有多种颜色,如有鱼脑冻、蕉叶白、猪肝紫、绿豆青等。用紫檀木做砚匣,在防燥保润方面算不上理想的材质,但它较符合旧时广东人的崇尚,好像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给“好马”配上了“好鞍”,物亦有了所值。

清代荷蟹纹端砚-山东高密市博物馆收藏

山东高密博物馆藏有一方清代端砚,此砚呈不规则形,最长处16.2厘米,最宽处18厘米,厚2.2厘米。砚随形雕刻成一荷叶状,以略微下凹的墨堂为荷叶的正面,以上卷的荷叶边缘为沿,形成砚面总体(图232)。其反面以主荷叶的背面为依托,借石材的一个斜坡(也许是刻意构成的一个斜坡),根据原石皮色泽巧雕成两片荷叶。其叶的形态为正面朝向,边纹处理得极富立体感,叶面或卷曲或伸展,随着视角摇摆不定,似乎能让人听到风声。此两片荷叶叶面色泽黄褐掺杂,斑驳陆离,显得秋意盎然,与主荷叶凝重沉稳的墨绿色成鲜明对比,流露出萧瑟缠绵难却难了的情怀(图233)。主荷叶的正面,较墨堂略微下凹的月牙形墨池内,借石眼巧雕有一只小蟹。蟹盖和两只圆眼为青绿色(蟹盖局部有焦黄色迹),双螯和六条曲爪为墨绿色,其边边角角、棱棱刺刺雕剔得纤毫毕现,甚是逼真。小蟹躲藏在卷曲的叶沿下,横探出身体伸螯正欲钳拿一株水草,活灵活现。

巧雕之法自古有之,是俏色玉石类雕刻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技法,具有以刀代笔、传神点睛的功效。此砚正背两面都被赋予了巧雕的风采,一正一反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观之,使人有置身于千亩荷塘之感。研墨之余,亦可怀揣把赏,倒转轮回,回味悠长。砚体无铭文题刻,可以想见在面对如此巧夺天工之物时,任谁也难以忍心下刀,“画蛇添足”。如轻率处置,无异于自毁容颜。虽无铭刻,该砚绝在匠工巧握时机,围绕秋后蟹肥这一画境,借“荷”与“和”的谐音,“蟹”与“谐”的谐音,寓意“和谐”,可谓无铭胜有铭。

【图232】清代荷蟹纹端砚(正面)(www.xing528.com)

【图233】清代荷蟹纹端砚(背面)

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的砚石石材含有多种颜色,如有鱼脑冻、蕉叶白、猪肝紫、绿豆青等。该砚整体呈墨绿色,石质细腻温润,当属端石品类姣好者。能从中取巧,化腐朽(石疵)为神奇,更胜出一筹。此砚1958年出土于高密市朝阳街道办事处乔家屯村一古墓中(1976年入藏高密市博物馆),墓主乔文蔚,字豹园,乔家屯村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盐运司运同。其传略在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的《高密县志》上有记载,称其人“性端重”“寡言笑”,每任职一地,皆能“倡文教”“抑豪强”,是一位尽职为民的好官。把砚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可见是其生前喜爱之物。该砚原以紫檀木匣盛装,木匣随石形加以配置,为子母口,上下扣合,严丝合缝。匣体外表及各边角修整得光滑圆润,朴实自然。用紫檀木做砚匣,在防燥保润方面算不上理想的材质,但它较符合旧时广东人的崇尚,好像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给“好马”配上了“好鞍”,物亦有了所值。该砚工料俱佳,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令人过目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