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了许多专家报告,内容涉及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学习基础素养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学生核心素养。这些报告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进一步领会了教育改革精神,尤其是专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解读,促使我进一步反思学校已有的育人目标、课程结构和教育环境,进一步思考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学校的发展本质上是师生的共同发展。
先说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的发展,强调在教育专业上不断做强自己的重要性。
学生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和广大教师高水准的课程执行力,其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合作共建后,虹口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财经大学以及广大家长学生对北郊的师资实力、办学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自培和引进相结合,在机制上有所突破。
从自培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思考,怎么让目前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大起来;换一句话说,每一位在职教师如何在岗位上不断做强自己。
成年人谈起自己曾经的优秀老师,记住的往往是他(她)的某一方面教育教学特征:或育人体贴入微,或教法循循善诱,或语言幽默风趣,或归纳提纲挈领,或板书整洁漂亮,或作业批改细致。这些就是他(她)的强项。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做强了自己,给学生留下了终身的记忆。当下的北郊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面对新的教育要求和期待,也需要不断做强自己。
把教师做强自己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类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把各种正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学校品牌的提升做出贡献,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教室的门一关,世界似乎就是自己的。其实不然。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样,教师的专业性、责任心强不强,学生是清清楚楚的。教师的职业本来就具有相当的专业性,由于知识更新快、学生变化大、教育改革要求高,教师的自身发展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无愧于天地良心。
近几年来,虹口区教育局构建“面厚点亮”七个层级的人才梯队,为各个层级教师的发展架构了桥梁、铺设了平台,这有利于各校培育和推出一批德才兼具的骨干教师。我校已经有20多位教师成为七个层级培养对象,他们将经历诸多的培训,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引领北郊和区域教育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机制,我们如果处理不当,也有可能会制约另外一些教师的发展。我觉得,名师,通常不是仅靠外在的推力所能培养的,教师的成功往往是出于自身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和追寻、对专业知识的痴迷和热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培育而水到渠成的。
因此,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自己的优势潜能是什么?如何把自己的优势潜能做得更强?
在上学期结束的教师大会上,我曾经向大家提起过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利用假期做一些思考。当然,我也在不断思考。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发现教师的优势潜能,并创造各种条件激发教师发展自我的欲望,让教师能够享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已阐明,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教与学是提升教育质量不可分割的两面。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既要强调生动活泼的学习,又要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课堂教学要立足“生动+互动”,追求“合作+共生”。只有教师讲课生动,才能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师生加强合作、生生加强合作,才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达成师生“共生”之目的。
一所学校,要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努力,每个个体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目前,我校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我发展的欲望方面有差异,还表现在实际行动方面有落差。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级分化现象。
教师要主动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并有意识地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的教育特色。也许你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强,也许你和学生沟通的能力特别强,也许你的教学研究能力特别强,也许你的知识面比较广、课程开发能力特别强,也许你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强,也许你制作的课件和视频特别美,也许你的动手能力特别强,甚至,对你所任教学科里的某一个分支特别有兴趣。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可以把它做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各个层级的管理者都要想方设法,创设平台,通过各种有益活动,让有特长和特色的教师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一批又一批特色教师自然涌现。
我想,只有更多的教师个体做强自己,拥有绝活,形成合力,学校的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才会成为现实。
如果说,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不断做强自己是“因”,那么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就是“果”。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要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先要从了解什么是素养谈起。通常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会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感受到他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气质修养等,于是我们就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人素养怎么样。素养是一个人在其教养与修养基础上的进一步内化,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由教育、内修、实践之后形成的价值观、能力技巧、品德品性等,是一个人内外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一般不受环境左右,具有稳定性、本能性等特征。一个有素养的人,即使处于群体无意识中,也能保持清醒与判断;处于郁闷状态时,不怨天尤人,保持自我反省;在人生达到巅峰时,还能怀有敬畏,谦虚谨慎。(www.xing528.com)
核心素养应该是人的素养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预示着学生培育体系将由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我认为,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立足并发展,拥有这六大核心素养是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拥有三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融入社会能力。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喧嚣的媒介化的社会。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网络、手机、电脑等各种媒介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如何阅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的各种媒介信息,增强对几乎是无穷尽的信息的甄别、筛选、判断等能力,这考量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来自于终身的学习。不终身地努力学习,必然会陷入思维定势,淹没于人海。斋藤孝先生在《教育力》一书中说:“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受他梦想力触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萌发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就有可能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尤其是要多读经典,这就好比与一流人物打交道。
人是社会人,融入社会的能力也相当重要。我们看到有太多的“高分低能者”活得并不快乐,原因在于他们情商低下,与人相处能力较弱,无法顺利地融入社会,以致影响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促使学校思考以下问题。
反思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两年多前,我校在“文化立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素质立人”,立教师、立学生;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科学思维方式。我们不断加深对“德高、体健、学勤、行笃”育人目标的理解,积极创建“让师生的潜能尽情释放”的平台,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圣地。
反思课程建设。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更加关注跨学科的主题式的课程开发,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近两年来,我们聚焦培养“国际都市公民财经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形成了涉及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博雅学识、国际视野、创新潜质、财经素养等六大类型24个模块的课程框架,并关注从课程内容、师资、时间,到教学资源等逐步落地。
反思课业质量。更加关注课后作业形式多样、作业总量适宜、作业层次分明、作业效果显著。
对照我校的育人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许多方面与核心素养是不谋而合的。当然,我们迫切需要围绕核心素养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学校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知识准备过程。例如,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认识。由于社会的变革影响到学校的变革,学校的变革关键是育人目标的变革,因此会有“核心素养”的提出。由于育人目标的变革,就必须有课程的变革,对他们之间的逻辑一体性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又如,素养培育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是按内容来分的还是按素养来分的?能否一一对应?如果无法一一对应,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区分?学校的课程架构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位教师一起来思考和探索。
同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特征,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上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作用,学科思维描述学科本质特征、学科逻辑关系,尤其要思考学科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学科思维特点、本质特征,使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在现有课程结构难以很快改变的前提下,在基础型课程中,不同的学科要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培养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比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建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按照水平划分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素养在具体情境下的表现特征,教师要善于发现。因此,课堂要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当然,核心素养培育不能只对应一门学科,还要关注若干学科共同支持的素养培育,这就涉及到各学科如何相互配合地跨学科培养学生共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主题性的跨学科模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达成目标。我在澄衷高级中学曾经主持“高中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阅读素养的培养可以有不同的主题模块,如连续文本的、非连续文本的、有文字的、有图表的等等,它不是语文学科一家的事,而是多学科参与的课程模块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课程开发思维。北郊高中曾经有过综合教研组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郎校长带领我们思考综合教研组的功能定位,当时还在全区介绍经验。如今高考改革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引起高度重视,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将进一步推广,以项目等主题性研究形式,集聚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有对教育变革的敏锐性,及时学习和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要对教育变革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要针对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自己的学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思考,并把思考付诸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并非靠某一门课程、某几位老师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文化自觉。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课程的实施结构,关注课程实施中的情景问题,通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结构、方式变化来体验、强化、回应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
新的变革总是呼唤新的强者。我们一起努力,在教师专业特色发展上做强,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上做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