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是相对于无效或者低效课堂而言的。目前低效课堂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比较普遍。
教学现象一:教师把完成教学计划看得比学生学会了多少、感悟了多少更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关注自己教的内容与方法,较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何体验;学生长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经常性游离于课堂之外,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补。表面看,课堂秩序井然,实际上教学效果甚差。
教学现象二:教师通过增加课时量或者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种做法在很多学校是一种常态,而且往往被管理者欣赏。当然,短期的加班加点,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会造成长期的恶化。首先导致教师对加班加点产生了依赖症,这样他们就不会主动或者没有时间去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其次,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师生感觉疲惫不堪,学生开始厌恶学习,学习能力逐步弱化。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舍本逐末以及共同悲剧的系统基模。
图1 舍本逐末
图2 共同悲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提出有效课堂,就如同一场及时雨。
(一)理想中的有效课堂场景
从学生感受看:学生盼着上这门课,不觉得学习负担重,感觉真正学到了东西,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怎么一会儿就下课了。
从旁观者感受看: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课堂上还不时传来讨论声,课间还有学生围着教师转。
从教师感受看:上完这堂课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感觉。
(二)有效课堂的特征
1.师生有一种快乐的工作、学习心态。师生能把上课和听课作为一种期待和享受。
2.师生关系融洽。能够知道彼此的需求,互相理解、尊重,彼此欣赏。
3.教师上课有吸引力。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任教的学科。
4.师生之间积极互动。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合理的教育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等方式取得的,而是遵循教育规律,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来实现的。
5.关注有效教学,更关注有效学习,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发展不仅限于分数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育,而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与提升。
6.课堂效率高。教师能够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轻松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www.xing528.com)
(三)如何创建有效课堂
1.倡导“快乐工作学习每一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我们期望:通过倡导“快乐工作学习每一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教师的快乐基于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之上;学生的快乐学习在于“轻负担、高效率、促发展”。我们通过教工大会、升旗仪式等途径宣传理念,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教师论坛加深理解,最终逐步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和习惯。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彼此欣赏。开展微笑使者评选活动以及好课推荐活动。
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1)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理想中的教师是怎么样的。
样本对象:2008、2009级新生。
结果显示:
表1 “理想中的教师”问卷结果统计表
说明:84%的学生看重师生关系,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说明学生对师生间愉悦情感的需求高于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2)开展“学生推荐好课”活动。
我们认为,好课不应是专家、教师说了算,也要听听学生心目中的好课标准。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学生推荐好课”活动。师生共同研究好课标准。上学期共有224节课被推荐为好课。由学生写出推荐理由。通过这一活动,促使教师研究好课。师生达成了以下共识:好课是师生成长的共同需要;好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学会欣赏、学会赞美才能发现好课。
3.加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展“问题与突破:基于教研组三位一体机制的高中教学环节针对性研究”。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有效课堂的核心。要落实有效教学,就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紧紧抓住教学的五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研究。因此,课题组首先设计了涵盖五个教学环节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105个问题,由专家审核),组织教师与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形成关于五个教学环节的五个分析报告,突出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课题组成员通过结构性访谈、资料查询、跟踪听课等多种形式,提出每个环节的改进措施。全体教师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加深了对教学五个环节的理解和把握,并形成了以下共识。备课:目标明确、设计精巧,研究学法、团队合作;上课:完善常规,关注学生,整合内容,动态生成;作业:内容匹配,要求规范,形式多样,批改及时;考试:流程规范,试题科学,管理严格,讲评有效;辅导:查缺补漏,方法指导,关注后进,激发情感。最终形成了近30万字的课题总结。
4.了解学生需求,开展“研究学生”的实验项目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某些相同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我们要求学校每个成员都需要研究学生。研究的方法可以是群体研究,也可以是个案研究。同时,我们希望教师不断审视自己关于学习的信念,增强对学生的信心。坚信所有学生都是有求知欲以及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坚信只要我们能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完善学生的短板,发挥他们的长处,加厚他们的底板,学生一定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