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宋代有个官员,叫陈尧咨,他性子刚烈,打死过许多犯人。但是他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毛笔字写得很好,最难得的是他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的箭法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个本领沾沾自喜。
这一天,天气晴朗。在陈尧咨家的院子里,围着一圈人,却寂静无声。只见一支雕翎铁箭,“嗖”的一声,在空中画出一条笔直的黑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院子右角的一棵杨树射去。这杨树垂下万条丝绦,其中一条树枝垂挂着一个方孔铜钱。这铜钱正在微风中轻摆,不想,“叮”的一声,一支利箭正中铜钱的方孔,把铜钱从杨树上射落下来,掉在院子角落的尘土里。“好——”随着一声喝彩,掌声骤然响起,像夏天的焦雷滚过院墙上的天空。
陈尧咨放下龙凤呈祥檀木弓,捋了捋胡须,对今天的成绩颇为满意。陈尧咨一气射了十箭,少说也中了八箭。他的手下人也很高兴,不仅巴掌拍得通红,还一个个手舞足蹈的,院子里一片喧嚷。
可是就在喧闹中,陈尧咨发现有一个人,不仅身子没有动弹,连双手都静静地垂在两边,像一个木桩一样。这倒还算了,这个人居然斜着眼睛看着陈尧咨射箭,一丝冷笑挂在嘴角,偶尔点点头。他是一个卖油的老头儿!
“老家伙,过来!”陈尧咨愤怒了。
于是,几十双眼睛,刺刀一样地射向那个卖油的老头儿。
“老家伙,看得挺认真哪,连生意都不做了。你也懂射箭吗?看你一副高傲的样子,怎么,我的箭法你看不上?”陈尧咨用龙凤呈祥檀木弓的尖头,指着卖油老头儿的鼻子。
“嗯……大人,射箭我的确不懂,不过……”卖油老头儿平静地说道。
“不过什么?小心你的头!”大伙沸腾了。
“不过,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卖油老头儿不动声色地说道。
陈尧咨一听,猛地把龙凤呈祥檀木弓往一块巨石上一甩,“咔嚓”一声,那把好弓顿时断成了两截。
“老头子,你怎么敢轻视我!你今天不说清楚,这把弓就是你的下场!”陈尧咨两眼喷火。
“说——说——说——”大伙吼起来。
卖油老头儿默默地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大家一看,立即安静下来。
“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就知道了。”老头儿取出一枚干净得发亮的铜钱盖在葫芦口上。铜钱躺在葫芦口上,张开一方小小的口。老头儿取出一个油勺子,舀了满满一勺子香油,慢慢地往葫芦里面倒香油。
大伙儿屏气凝神,眼睛一眨都不眨。只见勺子里的香油轻轻地溜了出来,拉出一条黄黄的、亮亮的线,线头缓缓降落,不偏不倚地穿过葫芦口上铜钱的方孔。一条黄亮的丝线在大家眼里停留了几十秒钟,突然不见了。大家凑近来看那枚铜钱,干干净净,一点儿都没有被打湿。人群中传来轻轻的“啧啧”赞叹声。
“我就是这样倒油,几十年了。人家夸我了不起,我觉得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这双手熟练罢了。你射箭和我倒油是一个道理,都是熟能生巧罢了!我的意思不是说大人的箭法不精,是说这个道理很简单。”
众人望着陈尧咨,陈尧咨哈哈大笑起来:
“说得好!说得好!大家带这个老人吃餐饭,送他出去吧。”
经典溯源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藏在故事里的写作秘籍
故事解读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做概括介绍,他“善于射箭”,“凭着这个本领沾沾自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儿对其“射了十箭,少说也中了八箭”,却只是“偶尔点点头”。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陈尧咨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儿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你也懂射箭吗?”“我的箭法你看不上?”卖油老头回答:“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
陈尧咨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视他射箭的本领,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儿只好现身说法“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就知道了”。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只见勺子里的香油轻轻溜了出来……不偏不倚地穿过葫芦口上铜钱的方孔”。(www.xing528.com)
做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儿为解除陈尧咨的疑虑,说道:“人家夸我了不起,我觉得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这双手熟练罢了。”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陈尧咨的箭法不精,又再次说明道理。陈尧咨心中豁然开朗了,由“愤怒”到高兴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来类比陈尧咨的射箭,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这种构思的背后是求同思维。
高手心法
什么是求同思维构思?就是相类似的事物的比较和类推,即抓住两个或两类事物相类似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点、性质),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推出某个结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一、用动物来求同类比
求同思维就是类比联想。写人的时候,我们常常用动物来类比。如《我们班的十二生肖》,分析许多同学的性格里有着十二生肖的影子。如猴子:爱吃各种水果;好动,动作十分敏捷;活泼机灵。猪:好吃、懒惰,但智商很高,拥有出色的长时间记忆能力……。
二、用植物来求同类比
如文章《就像一棵树》,作者比较父亲与树的相似之处。父亲,就像树的体格(外貌);父亲,就像树的沉默(性格);父亲,就像树的包容(与子女的相处方式)。
又如《请让我像芦苇一样坚强》,文中讲道:“黑暗渐渐占据了屋子,给人一种空荡荡又阴森森的感觉。猛地一刹那,想到在姥姥家看到的那芦苇,在风吹雨打的环境下,也从不弯下它那挺直的腰。而我,又有什么资格不坚强起来呢?又有什么资格害怕懦弱呢?”
求同思维,让作者发掘父亲与树,我与芦苇的相似之处,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花草树木里都隐藏着人的精神,用植物来类比人类,佳作俯拾皆是。
三、用物品来求同类比
有篇文章《小刺》,讲吃鱼的时候,小刺要比大刺麻烦,因为大刺很容易发现,小刺则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清除。由此类比做人的道理,小毛病要比大毛病难于改正,因为大的差错很容易见到,小缺点却必须格外留意才会发现。这是运用求同思维,拿物品的特性来类比做人的道理。
再如《钟表》这篇文章,用钟表类比老师,发现许多相同之处:忠于职守、争分夺秒、默默劳作。这也是成功运用求同思维的佳作。
四、用事例来求同类比
如文章《拾穗》,先叙述一个事例:“小时候在农村,割麦子的时候,总喜欢跟在大人后面拾遗漏的麦穗。别看这里一穗那里一穗不起眼,小心捡起来,不一会儿就积满了一大把。然后做一个类比,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遗漏的‘小素材’,如果我们都能小心地捡起,慢慢地积蓄,就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叙述一个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某个现象,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来进行类比引申,找到事例与做人做事的相同之处。
思维拓展
求同思维,是在不同的事物和事例中发现相同点,这是思维敏锐的体现。
如老农能辨别风云,善治理田地;
演员翩翩起舞,表演精彩动人;
雕塑家的作品玲珑精巧,形象逼真;
诗人的作品脍炙人口,耐人寻味;
……
人们总会向他们发出各种赞叹,岂知这些人物是不同的,但是精神是相同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善于运用求同思维,是聪明的表现;善于运用求同思维,让你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