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时海洋环境资料:Argo与台风境区变化

实时海洋环境资料:Argo与台风境区变化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通过共享全球海洋中3 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所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Argo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际海洋和气候研究鼓励使用Argo观测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实时海洋环境资料:Argo与台风境区变化

2.2.3.1 Argo的介绍

2000年正式启动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至2014年2月9日有3 613个Argo剖面浮标在正常工作。该计划借助于新开发的Argo剖面浮标、卫星通信等一系列高新海洋技术,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上层海洋(0~2000m)的温度、盐度剖面和浮标漂移轨迹资料。

中国于2002年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东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使中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同时通过共享全球海洋中3 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所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Argo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大洋观测网的建设,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开展自行研制,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他海上活动,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82])。

国际海洋和气候研究鼓励使用Argo观测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作为Argo计划成员国的中国,已开展了“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83];将“Argo数据同化及多源资料再分析、太平洋副热带上层海洋结构的形成与变异”等课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84-86]

2.2.3.2 利用Argo研究的现状

Argo计划已成为全球大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气候变率与可预测性(CLIVAR)等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也启动了“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7],研究太平洋与中国近海相互作用、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热带短期气候预测与可预测性等前沿内容。(www.xing528.com)

Argo观测系统为台风过境时上层海洋结构变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条件[88-93]。通过Argo资料,可以进行海洋上层与台风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94]。前人利用Argo资料,研究了海洋上层的热力结构与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海温在29℃左右的区域能够加快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53];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所作的分析研究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0 m,并且在气旋过后5天内最为明显[95]

通过对美国气象学会(AMS)在线期刊和中国期刊网,时间范围在200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分别以关键词:tropical cyclone,typhoon,Argo和热带气旋、台风、海气相互作用、Argo进行中、英文检索,查询12年中研究论文的数量和分布,将得到的结果相加后,绘出调查结果见图2.4。

图2.4 各类研究统计数据

对比图2.4可得,在12年中,针对热带气旋和台风在国际上研究较多,其中研究台风数量最多;然而利用Argo资料开展研究的数量较少。国际海洋和气候研究鼓励使用Argo观测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Argo技术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环境要素与热带气旋强度逐日、逐时的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96]

Argo再分析资料,来源于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共同完成的Argo网格化温度产品(简称GArgo),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5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周平均资料,以每周三代表该周,数据共470周;空间分辨率:3°×3°;深度范围1~2000m,有36层剖面[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