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幸福是指为满足当下需求,通过劳动实践进行生产生活所获得的幸福,它包括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享受。有人认为,只有当下为最重要,只需满足当下、享受当下,更有甚者不惜牺牲未来,这种做法与竭泽而渔无异。未来幸福关系子孙后代的幸福,关系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与历史走向,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只为了追求当下幸福而不顾未来发展,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不幸。因此,当下幸福与未来幸福理应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为当下幸福奋斗的同时更要高瞻远瞩,做好未来幸福的规划;追求未来幸福的过程中要夯实基础,脚踏实地。对于幸福,不仅要享受当下幸福,立足当下;更要展望未来幸福,赢在未来。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曾经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倾向。其一,割裂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之间的联系,过分强调其中的一方,忽视甚至否定另一方面。比如,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的宗教幸福观以及中国传统的幸福观等,都片面地把追求个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而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中人民群众对“大同”“小康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等,实际上都在强调把集体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其二,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绝对对立或者割裂开来,产生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两种极端的幸福观。在宗教神学观念的影响下,禁欲主义者把人们的物质欲望当作邪念,把人类肉体的需求视为邪恶加以压抑和禁止,而把精神的满足简单地看作是真正的幸福。享乐主义者则矫枉过正,他们在让幸福从天国回到人间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而忽视甚至排斥健康的精神生活,把感官的满足和尘世的快乐作为幸福加以追求。伊壁鸠鲁指出:“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费尔巴哈更是认为一切人,甚至一切生物,都把追求快乐和幸福作为其终极目的。其三,离开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抽象地、片面地去谈论人们的幸福目的和愿望。这实际上是撇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理解人的本性,在把人仅仅当作个体存在物的情况下,把人的幸福错误地理解为个人生活的快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