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马克思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探寻马克思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价值观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当今时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正是马克思价值观超越其他价值观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所在。马克思还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有价值观,并不等于他反对利益。因此,马克思的利益观与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并没有突出强调价值观而否认利益观,也没有为了利益而否认价值。马克思的价值观给出了正确答案。

探寻马克思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价值观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当今时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正是马克思价值观超越其他价值观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所在。

1.谁之胜利:价值观与利益观的博弈。价值与利益就是义与利的关系,一直以来它们是一对对立的产物,二者之间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孟子提倡舍利取义。时下,有的人则是为了利益,不惜抛弃价值,一味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例如,现实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出现过瘦肉精地沟油、假疫苗社会丑恶现象。所以这一切,都与人们一味地追求利益,价值观缺失有关。

在马克思那里,价值观与利益观是内在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利益观对立起来,要么讲马克思的价值观,而反对马克思的利益观;要么讲马克思的利益观,又忽视马克思的价值观。其实,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利益观是内在统一的。

首先,马克思并没有否认利益。他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还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充分肯定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突出强调个人利益实现的重要性。“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设定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

马克思有价值观,并不等于他反对利益。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这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说,马克思并不反对现实的利益。

其次,个人利益要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就是实现利益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提出,“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全人类的利益就是全人类价值的终极体现。个人利益要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就是要个人利益符合人类的价值。因此,马克思的利益观与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并没有突出强调价值观而否认利益观,也没有为了利益而否认价值。而是要在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利益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2.如何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较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私与公的关系。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处理好私与公的关系?是大公无私还是私而忘公,是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关于这个问题,出现了几种不同观点。

有的人用丰富的事例证明公而忘私的人是有的,且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大有其人,他们提出应当不断扩大公的阵地,尽可能地限制私的发展。然而,片面重视公,轻视私,会导致一种“多数人的暴政”,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最终也不利于集体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也有的认为,公是私的总和,私是公的基础和出发点,先有个人利益,然后才能谈得上集体和社会利益。要求社会一切活动都应当把个人利益看成源头,放在首位。为公是手段,为私才是真正的目的。他们认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是不科学的。

还有的认为,大公无私是道德理想,在现实社会的经济条件下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不能把它作为道德规范来要求。他们甚至觉得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中,就是金钱决定一切,地位决定一切,个人幸福决定一切。不言而喻,片面重视私,忽视公,会导致一种“无政府的状态”,社会成为每个人争夺利益的场所,人与人之间是“狼对狼的关系”,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也损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利益。

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观给出了正确答案。(www.xing528.com)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每个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打上社会的烙印,离开社会人们就无法生存。人自从娘胎里出来,就来到社会上,具有社会属性。不管其是否愿意,他已成为社会的一员,在其呱呱坠地的当儿,他的社会角色已经被赋予。家庭关系中的称谓,如儿子、女儿、妈妈、爸爸、丈夫、妻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社会关系中的称谓,像战友、同学、朋友、邻居、同事、工作中的职务等。这一切社会称谓都是对人在社会坐标中的定位,社会角色的肯定,是社会属性的载体,也是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规矩。

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种角色早有规范在那里,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才好,都不能自己说了算,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衡量,由同属社会人的其他人来评判。刚出生时,人的社会属性占据得比较少,自然属性要多。从婴儿到儿童,再到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社会赋予人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社会属性占据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这样,每个人必然面临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体现在价值上,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较量。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完全对立的。个人为了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惜损害社会的价值。但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人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内在统一的。这就决定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人才真正成为人。所以,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人的个人价值要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开无数个个人价值。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体现为社会价值。

再次,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马克思毕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正是马克思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他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也没有否认个人价值,更没有以社会价值取代、抹杀个人价值。

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突出社会价值而压制个人价值的现象。实际上,社会价值离不开个人价值。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突出强调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3.是否可能:价值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价值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愿望。价值如何才能具有现实力量,如何产生现实行动,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是过于追求价值的现实性,因而否认了价值的超越性。在某种意义上,这就否认了价值的存在。人们只追求现实的功劳,缺乏长远的理想追求,最终只能导致陷入困境。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马克思既突出强调价值的现实性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但是,他又突出强调价值的超越性。价值具有指向未来的开放性。马克思实现了价值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具体的统一。

第一,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回归。马克思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强调价值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一定的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非常注重价值观的现实性,反对抽象的价值观,反对脱离了现实物质生产关系来谈的价值的实现。他指出,“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因此,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取得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之前,每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必然受限。这一点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必然性。无论看待价值还是实现价值,都必须坚决从社会现实出发。

第二,价值的未来走向趋势明确。马克思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崇高价值理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定为人类价值的最终实现目标。马克思的远大价值理想不是空想,更不是幻想,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化生产力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认定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发力量推动下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造成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将转变为世界历史,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正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因而,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到那时,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第三,价值的现实性与价值的远大理想本质上是统一的。没有价值的远大理想,价值的实现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埋头眼前,失去长远。同样,如果没有价值的现实性,价值的远大理想就是空谈,也无法实现。马克思既坚持共产主义价值的崇高理想,又要求从现实实际出发,把价值的具体奋斗目标紧紧扎根于现实基础之上。马克思的价值观正是基于理想与现实统一基础上,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性。所以,马克思的价值观具有科学性。马克思注重价值观的现实性,并没有否认价值观的超越性、理想性。这也正是马克思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