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咖啡作为Nyambene地区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Bernard,1972:118-121)。直到80年代,大部分家庭都仍然在种植咖啡。但到了80年代末,由于市场价格低迷,许多人失去了继续种植咖啡的积极性。取而代之的是咀嚼嗜好品“米拉”[2](Miraa)。到了90年代,米拉开始慢慢取代在同一植被带栽培的咖啡。
如今,米拉产业中除了生产部门,加工、流通等部门也都相当发达,尤其是在加工部门催生出很多临时工。清晨6点到7点之间,米拉生产者收割米拉,并在7点到8点之间,在各地的公共广场出售给当地的中间商。之后中间商在广场周边的作坊(图3)组织开展摘叶(从瑞枝摘除叶子)、捆包等的流水式加工作业,在上午11点,最晚在中午之前搬运到马乌阿郊外的停车场,交给索马里批发商。
在米拉的产地,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经营作坊。当地居民,尤其是未婚男性、未婚女性(包括单身母亲在内)是加工作业的主要劳动力。一般来说,旱季米拉产量低,雨季则产量高。因此,雨季更容易出现员工荒问题。作坊的工作报酬也非常可观,即便在属于淡季的10月份,从早8点工作到上午11点也能赚到150先令(1先令≈1.6日元)左右。对于小学生、未婚女性、已婚男女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在喟叹四起又带有土腥味的作坊里从事不稳定且不熟练的工作,但人们完全没有重视米拉栽培工作的生产者问题。重视高等教育和正规雇佣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人不喜欢加工部门的不稳定性及流通部门的投机性[3],经常会讽刺整个米拉产业是“伪商业”。
图3 米拉捆包作坊(www.xing528.com)
目前,米拉产业只有在肯尼亚的Nyambene地区得到大规模发展。不仅如此,Nyambene地区的米拉产业已成为生产、加工、流通等所有部门的重要收入来源。进行小规模栽培的当地农民、作坊的临时工、在生产和流通中赚得巨额财富的实业家等,都在各自经营“米拉商业”。
此外,米拉产业形成的大量现金流具有刺激地区经济其他部门的正面作用。这是因为米拉产业中赚取的现金不仅可以激活地区社会的消费,各种捆包材料(香蕉、葛郁金等)及空房和空地等只用于米拉产业的设施还可以成为买卖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