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的大平原是起伏和缓的准平原,海拔高度数十米到最高100米,宽度数公里到十几公里;降水量800—2000毫米,旱季和雨季分明;土壤是缺乏营养的沙质土壤;气候、土壤、地形、农作物的种类和泰国东北部地区相似(若月,1997)。但西非没有水田体系,因此农业体系上存在很大差异。
1986年和1987年的7—8月,(IITA)在尼日利亚尼日尔州比达市附近的努佩村庄进行了首届田野实验。该村庄位于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的几内亚热带草原地区。所有农民都是伊斯兰教徒。作为研究的一环,IITA从农民处借用约1公顷的田地建造水田。准平原低洼地部分的倾斜度为1%左右,每30米修建50厘米高的田埂就可以建成一个简单的水田。通常10个人30天左右就可以建造1公顷的水田。进行田地平整并不是很难的工作。事实上是把努佩的准水田划分成亚洲式水田形状。努佩的低洼地具有传统的堰灌溉体系和水渠(图5—7),所以比较容易对利用该水渠修建的水田进行灌溉。就这样在农民的准水田正中间建造了一个水田,并进行了10种以上高产量水稻品种的栽培试验。从开发到稻作管理全都由IITA研究者雇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并使用IITA引进的菲律宾制小乌龟型耕耘机进行泡田。结果是在水田进行水管理的同时,维持平常的施肥量(NP2O5-K2O:90-60-60kg/ha)的话,高产量品种每公顷的产量大部分提高到5—8吨。顺便说一下,周边农民的准水田实施长期连作,每公顷的稻谷产量为1—2吨。但是,1988年负责指导IITA研究战略的欧美指挥部质疑水田体系在西非的可持续性,并于1988年笔者驻扎在当地时就停止了有关适合非洲的水田体系开发研究,之后也没有再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笔者于1989年把1公顷的实验水田归还给原土地使用者后便回到了日本。1990年9月笔者再次访问田野区域时发现水田的田埂全部被拆除,又恢复到准水田原来的形状。1986—1988年IITA时期的田野研究中,没有和农民的直接共同作业,而只进行了示范。笔者以为在农民田地的正中央进行示范性实验,他们就会自动地去模仿,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我们遭受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听取农民的意见后,笔者认为把水田体系恢复到准水田体系的原因是:(1)无法使用耕耘机;(2)在水田里灌满水是在浪费水,农民认为在准水田的小区域内进行流水灌溉更为理想;(3)没有深刻认识到产量的差异;等等。总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研究和普及之间存在的差距(鸿沟)。
从这个失败的教训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在了解几内亚热带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努佩农村社会的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和农民共同作业的水田开发动态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1992—1997年笔者在科研海外调查经费资助下开展了跨学科研究。该调查研究在土壤和水文水质、气候性特点、农业体系方面,尤其是在努佩的传统低洼地农业体系、民族土壤学、几内亚热带草原的人和森林、有关努佩和富尔贝共存的生态人类学研究等基础性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如前所述(引言),有关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村再生的田野动态研究则再次以失败告终(广濑,若月,1997)。笔者深刻认识到,外界人作为外部观察者所实施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在科研中具有可行性,但需要几年以上长期驻扎在当地开展的动态研究型研究在一般科研研究中是不具可行性的。(www.xing528.com)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数日本研究者都以同一个农村为研究对象,因此出现了“日本人污染”(Japanese Pollution)问题。日本研究者是外部观察者,进行基础调查时雇用农民充当翻译和辅助研究人员。开展田野动态研究也需要征借农田,因而在田地平整、除草及其他劳动中雇用了相当多的村民,甚至雇用过总人口250人中的约50名劳动力。日薪为1美元,这在研究经费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为了研究者的基础研究进行的雇用和为了建造水田这一原本属于农民的财产而进行的雇用并不相同。其实农民也很难区分为了研究的雇用和为了建造水田的雇用。因此,在研究者集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村庄,2001年之后不是由日本人,而是由尼日利亚人组织的NGO-WIN提倡的为了农民且由农民实施的水田建造理念,并没有被当地农民所接受,而是变成只要有外界人参与的任何活动,村里的农民都要求给予资金资助。结果WIN为了防止“日本人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决定暂时“停止”G村的活动,并以日本人的研究活动还未造成污染的周边村落为对象,采取尽可能使日本人不引人注目,且不产生影响的方式,躲在幕后开展活动。10年处于“停止”状态的G村向WIN进行反省,并于2007年恢复了由G村村民和WIN实施的水田开发。这是因为,G村不再向WIN要求资金资助了。“消除”“日本人污染”需要10年时间。
到了2003年,启动科研基础S5年计划之后,正式开始实施由NGO-WIN主导的活动。根据和IITA的协议,科研基础S把Hirose Project事务所设在位于伊巴丹的IITA本部,并全方面支援WIN的活动,在比达和谷物研究所合作的同时,以WIN/Hirose Project的身份开展各项活动。WIN以NGO的身份在尼日利亚政府正式注册后在比达市内租用了一处可住宿的事务所,并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日本大使馆的民间无偿资金资助,购买了用于水田建造和稻作支援的4台耕耘机、1台小卡车及1台精米机。还和地方行政组织携手在村里开展了建造手压式抽水泵水井(80米左右的切削和管道等的安装需要约1万美元,由当地同行实施);修建小学和诊所;支援水田开发;提供肥料和农药等活动。从2006年开始,作为水田一揽子计划(Sawah Package),由农民进行用于水田开发的田埂建造和初步的田地平整作业。利用水和耕耘机进行的最后一次平整作业,或在已建成的水田中进行泡田作业时使用耕耘机的话,每公顷可供给85千克装稻谷3袋和50千克装肥料(15-15-15)1袋。而供给85千克装稻谷1袋和优良的高产量品种时,结合各自收割后在现场将等量的稻谷偿还给项目方的小额贷款,开始普及水田开发和水田稻作。结果,在2004年之前整个项目实施地区的水田面积不足10公顷,到了2005年5个村庄的水田面积达到了20公顷,到了2006年则达到了35公顷。这表明该项目尽管目前尚处于动态研究阶段,但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开发和普及阶段(Fashola et al.,2006,2007)。
2005年在JICA的支援下,在尼日利亚农业省、尼日尔州农业开发公社、谷物研究所、WIN/Hirose Project的共同合作下,IITA以比达的谷物研究所和WIN的样本地区为中心开展了有关农民自主开发的水田开发和水田稻作的研究会,计划在其他的州也依次开展同样的研修(长谷川,2005)。2007年4月举行的尼日利亚总统选举圆满结束后,为了从过去的动态研究向真正的开发和普及推进,笔者认为应和JICA、非洲开发银行或国际NGO等的计划进行对接。2007年11月,与联合国千年村的合作项目正式开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