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要依靠完备的实践活动体系和平台的支撑。应开展经常化的蕴含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并内化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植根于国民的思想意识中。(三)建设红色景观教育基地,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红色景观教育基地应通过最生活化的方式和最大众化的内容,阐释和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促使人们去感悟、思考其内在的价值。

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人们通过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创造客体价值,同时也优化着主体自身。社会生活的实质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既能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也能够改造人类的思维、优化主体,具有特殊的教育功效。

民族精神的培育单靠理论的说教是不够的,最重要也最具决定意义的还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人们体验到民族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认同并乐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3]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要依靠完备的实践活动体系和平台的支撑。应开展经常化的蕴含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并内化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植根于国民的思想意识中。

(一)党政协同,齐抓共管,建立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包括组织、制度、经费、师资、监管等。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14]要建立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由党领导的党政齐抓共管的实践活动组织机构。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成效。要保证经费的来源和充足,保证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要目标明确,做好阶段性计划。要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实践的效果。

构建实践活动管理体系,对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规划、具体内容、预期目标、注意事项等要进行审核,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做好风险防范预案,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事前规划、事中指导、事后反馈的管理体系。

(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筑牢民众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活动形式,筑牢民众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农村,实践活动的重点在于开展娱乐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活动。农闲期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传播爱国、勤俭、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组织农民秧歌队、舞龙舞狮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团体,使农民在参与中培养村庄共同体意识。举办乡村运动会、跳广场舞等活动,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同时提供文化活动场所,通过修建图书馆、村民健身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办敬老院,组织敬老服务志愿者为老人服务,在乡村形成尊老敬老的和谐氛围,有助于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基础,使民族精神在广大农村中发扬光大。

在城市,组织市民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积极组织市民参加民族精神教育的报告会、研讨会,提高对民族精神的理论认识。将民族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吸引市民参与到城市精神、公共管理、市民素质等具体问题的讨论中,通过开展“争做优秀市民活动”“我为城市发展献良言”等系列活动,使民族精神教育深入人心。城市精神是城市独有的,它凝聚了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凸显着地域文化特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文化基础。城市文化遗产是物化的民族精神,通过开展“寻找乡贤”活动,溯古追今,挖掘本区域名人贤士,可以激活这一珍贵的人文资源,使之融入群众日常精神生活,汇成向善、进取的精神力量,引领文化导向。还应发挥城市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组织群众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城市主题公园、广场以及名胜风景区,感受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努力奋斗的豪情壮志。

总之,弘扬民族精神要求真务实,吸引群众踊跃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军警民共建、片区共建等形式的创建活动,应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同为民办实事相结合,以此夯实民族精神培养的群众基础。

(三)建设红色景观教育基地,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www.xing528.com)

红色景观教育基地应通过最生活化的方式和最大众化的内容,阐释和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促使人们去感悟、思考其内在的价值。

第一,规范红色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提升其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价值。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该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应该以弘扬和培育优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目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15]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就曾指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因此,在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作用,确保绝大多数红色展馆、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扩大红色资源的受众范围,使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爱国、勤劳、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等精神充分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契合,使红色资源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其次,要避免红色旅游资源中出现过多的商业元素,对红色革命基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及其周围出现的娱乐设施和场所要加以监督管理甚至取缔,保持好红色旅游中的红色氛围,使参观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年代的精神氛围,更好地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与践行。

第二,健全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把握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内涵。在当下的红色旅游活动中,与游客接触最多的是充当着教育主体的红色旅游资源景区里的从业人员,但是由于这一群体中部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佳,使得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与游客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不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一般来讲,红色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从事红色旅游行业的人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又要对我国的历史有很深入的了解,接受过历史学科的专业教育,同时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对不同的游客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技巧,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前来参观的游客能够在参观游览或实践活动中既充分学习到中国的历史,又领悟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在听讲解员讲述历史事件和红色资源的来历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启发和引导。红色旅游景区不同于其他的旅游风景区,多处于位置偏远、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山区。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首先要扩大专业人员的选拔范围,其次要优化选拔专业人员的程序,最后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建立奖惩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真正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就必须加强对这支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与建设,确保“专人专职”,杜绝出现解说单调乏味甚至错误以及强制消费等现象。

第三,整合红色旅游实践基地,延展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效益。红色旅游资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由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时期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革命斗争活动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红色资源的中心也位于不同地区。依据《纲要》所指出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100多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中,中西部红色景区占据70%以上,且多位于偏僻落后地区。在近几年的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红色旅游地区固守着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开发和运营。这种开发模式不仅不能够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红色旅游景区的重复和单调。因而,我们要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和整合利用,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首先对红色旅游路线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北京、保定西柏坡,这三者可以连成一条典型的红色旅游路线。北京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保定有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狼牙山五壮士塔、地道战遗址等;西柏坡有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等。这条线路的节点距离相差不远且红色主题鲜明,游客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充分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勇敢与无私,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的艰苦与不易,这就能够为民族精神的培育营造氛围浓厚、影响持久的教育环境,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与践行。其次,要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多集中在开发力度相对较小的偏僻地区,其一大优势就是周边未经雕琢和污染的自然环境。在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其置于周边自然环境之中,避免两者出现格格不入的搭配。最后,还可以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风俗民情进行整合。每个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都会或多或少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如果能将这些习俗中与红色文化相契合的部分加以挖掘梳理与宣传,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例如,陕北地区的腰鼓与民歌是重要特色,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特色资源加入其中与之融合,以新颖生动的方式吸引人,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效果。

(四)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氛围

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精神意蕴,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与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相连。一些经典的传统节日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展示出了积极进取、仁爱达观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传统节日文化的助推,针对当前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当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聚强大合力,共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增强社会凝聚力。

第一,正确引导节日文化的发展方向,保护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要引导和促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力度。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有专家曾指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并不相同,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对节日文化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政府应提高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利用政策、法规引导民众过好传统节日。正确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取其精华,融合到中华传统节日中去,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中国节日文化。其次,应该对商家的节日文化宣传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监督,应该在宣传过程中融入更多精神内涵与趣味性,而并非物质的吃喝享乐。对夸大宣传、过度包装、误导消费者、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应严加治理并进行处罚;对宣传文化做得好的商家,宜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并将节日文化宣传这一内容作为考核评价商家的一项指标。最后,宜举办传统节日符号和宣传语的比赛或征集工作,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民众在欢度节日中传承民族精神。

第二,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加强民族精神传播的力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现如今,我们应该通过创新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将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传统节日增强时代感与亲和力。首先,应该着重增加民间的节日庆祝活动,发挥民间组织、社区等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地方性的亲民活动,增加节庆仪式的吸引力,让人们爱过传统节日。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从活动中深刻地领悟民族精神的真谛。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以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科学性表达方式的生动性有机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校内举办大型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宣传传统节日的来源、内容和发展以及传统仪式的运用,并向民俗学专家咨询相关知识,打造传统节日活动的招牌特色。最后,借助传统节日进行实地旅游推介活动,让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通过亲身感受达到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目的。在这样的节庆氛围中,民众不仅放松了身心,更重要的是感受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第三,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宣传,营造传播民族精神的良好环境。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参与和支持。大众媒体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专题报道力度,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首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报道形式进行创新。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众媒体应结合时代特点,制作融合新的节日文化元素的纪录片并播出,给文化盛宴增添新的活力。其次,加强大众媒体对受众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引导过程中应该坚持生活化、百姓喜闻乐见和地方性的原则。不同地域的媒体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让群众在面临价值判断的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让群众体会到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