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服务实践中培育。可以说,民族精神培育的枢纽环节是服务实践,离开服务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就缺少了根基,缺少了支撑,因此,必须重视服务实践。如何才能使服务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呢?实践证明就是使服务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即构建服务实践机制。
(一)民族精神培育视域内的服务与实践
构建服务实践机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在民族精神培育视域内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服务与实践。所谓服务,一般意义上是指为他人做事、做好事。这种做事不是以实物形式实现的,而是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特殊需要,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服务是通过个人的各种客观活动,将责任和贡献凝结在无偿的活动中,并通过这样高境界的活动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出无偿性、社会性特征,而且是一种饱含高尚内涵的活动,是充满着责任与奉献精神的服务活动,也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活动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所谓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实践就是践行,即用自身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情。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实践就是将民族精神落实到实践中,用积极、主动、自觉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弘扬、践行民族精神。这种实践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这种载体的价值非同一般,其价值特殊性就在于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培育与践行民族精神的同时,又使得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二)服务实践机制及其特征
1.服务实践机制
服务实践机制是服务与实践的统一。民族精神培育中的服务实践机制就是在民族精神的指导下,将服务与实践结为一体,通过不同形式的服务实践活动,让人们在服务实践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并通过服务实践中的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服务社会等具体的实践方式践行民族精神,以保证深层次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运行的制度。构建服务实践机制的目的就是在服务实践中践行民族精神,让践行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服务。
2.服务实践机制的特征
服务与实践这两大活动载体的性质决定了服务实践机制的特征,即服务实践机制具有开放性、社会性、无偿性、公共性四大突出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说服务实践的平台是开放的。因为全社会所有的人都需要培育与践行民族精神,每个人又都可以成为践行民族精神服务的对象,民族精神践行的平台是为所有人提供的,不管以什么借口,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应设置也不能设置任何阻碍服务实践活动的门槛,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实践活动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2)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人们参与践行民族精神的服务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情境和社会活动。各种服务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进行的,而且参与服务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让所有社会成员通过参加服务实践活动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责任心,所以服务实践机制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3)无偿性
无偿性是说不以营利为目的。民族精神本身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服务实践活动应以无偿服务、公益事业为主,要为那些急需帮助的群体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而不是通过服务实践活动捞取个人利益、获取个人资本,因此,所开展的服务实践活动大多数都是非营利性的,就是说,为培养民族精神而构建的服务实践机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4)公共性
为民族精神培育构建的服务实践机制不仅为全社会服务,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同时,这种机制中的服务与实践多是在公共场合、公众平台上进行,体现出人们在利己与利他的整合中去私存公所形成的重公重共的特性。可见,服务实践机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三)服务实践机制的构建(www.xing528.com)
服务实践机制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弘扬的具体保障。构建服务实践机制就是要将服务与实践两大活动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建构具体、可操作、有实效的服务实践机制体系。从服务实践真正得以实施的要求来看,服务实践机制应该包括活动运筹机制、平台搭建机制、组织落实机制、管理常态机制,只有这四个具体机制有机统一、链接拉动、客观落实,服务实践机制在民族精神的培育中才能切实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1.活动运筹机制
民族精神培育中的服务实践是一系列专门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服务实践活动,构建服务实践机制首先是构建活动运筹机制。活动运筹机制是服务实践机制的基本机制,构建活动运筹机制必须明确何为活动运筹。活动运筹即服务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在自己的管辖领域内进行系统的运筹,每组织一次服务实践活动都要考虑人、财、物、时间、地点、信息等要素,考虑组织服务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在、外在、客观、潜在、物质、精神等各种因素,并依据这些复杂多变要素与因素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运筹活动的过程。
活动运筹机制就是制定根据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服务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服务实践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地点、信息以及内在、外在、客观、潜在、物质、精神等各种要素与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综合权衡、合理安排并有序组织活动的制度。由于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服务实践活动涉及的要素与因素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组织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人的因素,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为活动服务。对财与物必须统筹把控,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对时间的安排必须科学合理,由于时间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可逆性,“在每一项领导问题、每一项决策、每一项行动中都存在着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时间”[6],服务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得好,就增加了时间的价值。对地点的选择必须恰到好处,以就近、方便为宜。对信息的掌控必须真实到位。信息是组织者运筹活动的基础,信息掌握得充分、真实、到位,有利于对内在、外在、客观、潜在、物质、精神等各种因素的思考与把握,有助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对服务实践活动运筹帷幄,设计、制定出整体协调、统筹考量、资源整合利用合理、可行的服务实践活动方案和办法,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2.平台搭建机制
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平台,有了合适的平台,服务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所谓平台就是一个具体的舞台,能够开展各种活动的舞台;所谓搭建就是搭盖、建立。任何活动都需要搭建合适的舞台,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搭建合适的平台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服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以此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
平台搭建机制就是构建有组织地定时、定期搭建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服务实践活动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舞台,为民族精神培育服务实践活动提供最好表演舞台的制度。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平台主要有面对各种弱势群体的服务实践平台、社区服务实践平台、企事业单位服务实践平台、各级各类学校服务实践平台、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服务实践平台、红色旅游服务实践平台、网络服务实践平台、农村服务实践平台、与榜样楷模零距离接触服务实践平台、志愿者服务实践平台、高雅文化活动服务实践平台、民族文化宣传服务实践平台、环境保护教育服务实践平台,等等。构建平台搭建机制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指定的平台上定时、定期地参加不同类型的服务实践活动,并在服务实践活动中传承、弘扬、培育与践行民族精神。
3.组织落实机制
要真正落实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就必须构建组织落实制度。这是规范和落实民族精神培育服务实践活动的核心制度,这一制度的构建可以充分彰显服务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
组织落实机制就是各级有关部门确定组织服务实践活动人员与机构、确立组织服务实践活动原则、制定服务实践活动具体方案、组织服务实践活动方案落实实施与监督的制度。
组织落实机制要求无论是哪个层级的责任部门组织服务实践活动的人员与机构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机构,而且要职责明晰,责任清楚;活动原则必须方向明确,目的清楚,指导性强;制定的每一个具体方案都必须符合实际,细致入微,顾及服务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操作性要强;服务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有人组织、有人负责、力求规范,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落实,真正实施,避免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只有这样,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才能搞得好、搞得活,才能卓有成效。
4.管理常态机制
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而不是一阵风,刮一阵,停一阵,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必须加强管理,以管理的制度化促进服务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这就需要构建管理常态机制。
常态就是经常的状态,就是坚持经常做、持之以恒做、长期做而不放弃之意。管理常态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态势,更是一种规范。这种理念要转化为现实的一种状态,自然要制度化,而促使理念或态势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过程,即是构建管理常态机制。具体地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管理常态机制就是将民族精神培育服务实践活动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期化。只有管理常态机制的确立和完善,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才能在组织管理上、机构设置上、人员配备上、时间安排上、地点选择上、活动统筹上、具体落实上多管齐下,常抓不懈。
管理常态机制的确立、完善和实施,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得以长期坚持的保障。有了这一机制,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就不会是心血来潮的一阵风,就会避免因松懈管理、间断式管理等管理痼疾造成的形式主义或活动的半途而废。这一制度的实施就会使民族精神培育的服务实践活动用铁定的做法、刚性的规范,促成民族精神培育服务实践活动的持之以恒,最后形成一种高度的自觉,使服务实践活动内化为民族责任感,并升华为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