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信:构建认同机制

文化自信:构建认同机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民族精神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认同机制是内源性认同机制与外源性认同机制的统一。构建合理的民族精神认同机制,是推动全社会有效地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而感悟推动认同机制、利益拉动认同机制则是内源性的认同机制,是加强“内化”的过程。

文化自信:构建认同机制

(一)文化认同

通俗地讲,“认同”一词的内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承认、认可基础上的同意、肯定和赞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与倾向性选择。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是”与“肯定”的判断与选择,但事实上,“认同”的内涵十分丰富,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对“认同”有着不同的界说:从哲学层面看,“认同”就是同一事物在“变化中的同态和差别中的同一”;从心理学层面看,“认同”就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内心承认、认可、同意、肯定、赞同并与情感倾向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社会学层面看,“认同”就是社会共有的认识、情感与信仰,是整个社会达成一致的共识,是一种同一的意识;从政治学层面看,“认同”是在整个社会共识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形成的内在的合力,是国家夺取、维护、巩固、发展政权的政治资源。可见,“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仅包括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内容,而且还具有突出的阶级性、社会性、共生性和选择性等特征,因此,对“认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一般意义上,而是要进行综合的考量。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和,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这种积淀物既存在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且是世代相传的财富,由此可见,文化由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一种可圈可点、可闻可见的显性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各种制度等内容,属意识形态的范畴,虽无法触摸,十分复杂,但却可以感知,从这一点上看,可谓隐形文化。正如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所言,“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就是说,任何文化不仅都离不开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且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一代一代传承与赓续,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强大基因,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是所有民族成员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

世界上的文化千千万,但是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具有普遍性的,是绝对普世的,因此说,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完全为世界上所有的人认可、赞同和传承。这就提出了“文化认同”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认同呢?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认可、赞同的意识反应和肯定性选择的心理过程,是对文化的一种群体认同。文化认同格外强调自身融入和自觉认同。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的最基本前提,更重要的是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之间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强烈并充满文化自信,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形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可估量的伟大精神力量,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雄踞世界舞台的巨大力量源泉。

(二)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

民族精神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之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会使一个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不仅需要高度认同民族精神,而且要认清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事实上,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就是认同民族精神之理论、民族精神之文化、民族精神之价值。认清了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既会避免出现对民族精神的全盘否定,又会避免出现削弱民族精神的历史虚无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精神的驱动,离不开民族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源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因此,在我国,民族精神认同的实质就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厚重的理论、中华民族精神巨大的价值的认同。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失去精神根基和精神底蕴,就很难形成精神上的力量,很难发挥精神上的优势,甚至还会出现民族危机。可见,只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提升与振奋全体人民的精气神,才能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软实力”。如何才能达到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构建切实可行的民族精神认同机制。

(三)民族精神认同机制及其构建

1.民族精神认同机制

民族精神认同机制就是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来最有效地强化民族精神认同的制度体系。民族精神认同机制是内源性认同机制与外源性认同机制的统一。构建合理的民族精神认同机制,是推动全社会有效地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

2.民族精神认同机制的构建

民族精神认同机制是一个完整的机制体系,必然由若干个机制组合而成。合理的民族精神认同机制体系应包括领导带动认同机制、情境促动认同机制、舆论牵动认同机制、利益拉动认同机制、感悟推动认同机制。其中,领导带动认同机制、情境促动认同机制、舆论牵动认同机制是外源性的认同机制,是加强“外化”的过程。而感悟推动认同机制、利益拉动认同机制则是内源性的认同机制,是加强“内化”的过程。外化是条件,内化是本源,在推动民族精神认同的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必须两者统一且共同作用才能切实达到对民族精神高度认同的目的。

(1)领导带动认同机制

这里的“领导”是名词意义上的领导,即指领导者,是在一个国家或集体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人。一个社会无论哪个层面,只要有集体、有组织、有社团,不管集体、组织、社团的正式与否,都会有领导者存在,而领导者的意义就在于其带动作用。一位领导者不论其地位有多高,职权有多大,在他的管辖领域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与带动力。构建领导带动认同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领导积极向上的影响力与拉动力,带动一定范围的人认同民族精神。

在民族精神的认同中,就是要构建领导定期学习民族精神、认真领会民族精神、自觉认同民族精神、主动践行民族精神的制度。各级领导必须将学习、践行民族精神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将民族精神的学习纳入议事日程,在定期学习、定期交流、定期检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民族精神并达到高度自觉认同的目的。各级领导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牢记自己的领导身份与领导责任,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自动自觉地践行民族精神,用自身的自觉感染周围的人,用自身的自觉带动周围的人。同时,身为领导,要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内,客观、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定期深入基层,在民族精神的认同上领好队、带好头,自觉发挥领导者自身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自觉带动他人认真学习、理解民族精神理论,教育、带动他人认同民族精神,推动整个社会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当然,领导带动认同机制的科学构建与认真实施,是避免民族精神学习与教育“边缘化”倾向出现的前提,是民族精神认同得到科学、规范、有序认同的重要保障。(www.xing528.com)

(2)情境促动认同机制

所谓“情境”,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情景和包含在情景中的各种具有推动认同意蕴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情境尤其强调的是浓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意蕴,是具有丰富情感和深刻意蕴的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情境的熏陶功能格外强大,民族精神的认同需要用这样的情境来熏陶,以熏陶达到促动的目的,因此,要构建情境促动认同机制。

情境促动强调潜移默化的认知熏陶效果,即触景生情、触景动情,用生动形象、直观鲜活的情境感染人、熏陶人,以达到认知上的统一。培育民族精神的情境促动认同机制就是定期在指定的地点创设饱含浓厚民族情感、具有深刻民族精神意蕴的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鲜活的,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宣传民族精神的情境,并将这种创设环境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强化情境熏陶潜移默化的促动功能。情境促动认同机制能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唤起对民族精神的深厚情感,唤起对民族精神价值的心理认同,唤起对民族精神践行的力量,实现民族精神对民族复兴最大化的推动。

民族精神认同需要情境的积极影响与深刻熏陶,这就需要在影响广泛的领域定点、定位、定期创设民族精神认同的情境。尤其是公共场所,人们出入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如机关、公司、学校、社区、乡村、旅游景点、商场、街道、酒店等“感染”力度大的环境,通过布置宣传馆廊、创设宣传栏、散发宣传单、张贴标语、播放视频、放映电影、举办多种形式的现场演出及各种有效形式创设民族精神的熏陶情境,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精神,并将这种宣传常规化、制度化,从而营造浓厚的宣传民族精神的环境氛围,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置身于民族精神熏陶的情境中,倍感民族精神的力量,让富有民族情感的情境熏其心、引其思、导其行、陶其品,潜移默化地促动人们感受民族精神强大的力量,促动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自觉认同。

(3)舆论牵动认同机制

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或某一理论的“意见”和“态度”的表现,舆论的本体集中在“意见”和“态度”上。舆论认同就是人们的“共同意见”和“一致态度”,而且这些“意见”和“态度”均为肯定性的。民族精神的舆论认同是人们对民族精神成熟的判断、正确的评价、科学的选择而形成的一致的认可意见和赞同态度,这种“意见”和“态度”像火车头一样牵动着整个社会对民族精神的认可状况、认可程度和认可趋势。

构建舆论牵动认同机制同样是让舆论成为整个社会对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环节,并使其规范化与制度化。不同时期,舆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舆论作为传播载体,其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受众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舆论越来越受重视,并更加被广为应用。舆论的传播载体不仅包括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传统载体,而且包括现代的互联网、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微课、微电影等新载体。现代的舆论载体传播速度之快、传播频率之高、信息含量之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这为民族精神认同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平台。由于每一舆论载体都牵动着民族精神的认同状况,因此,要占据舆论平台,定期进行舆论筛查与监控,引导与把控舆论导向,保证舆论传播的思想、观念、理论的正向化,让舆论大力传播正能量。尤其是要定期寻找、发现、跟踪、报道、宣传弘扬与践行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的践行者,特别是对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积极践行民族精神的楷模与典型事迹;要定期播放红色电影和“感动中国”“最美教师”“模范人物事迹报告”等反映民族精神的好节目;定期开展民族文化沙龙、民族精神跟帖评论,肯定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和催人向上的影响力,加大舆论的宣传力度,实现听界、视界超前规模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舆论的牵引作用,让舆论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牵动力量。

(4)感悟推动认同机制

感悟是源于人的亲身经历或亲身体验而领悟、觉悟和悟出的道理。感悟或是渐悟,或是顿悟。渐悟是渐渐领悟,比较隐蔽,不张扬,往往融入内心较深;顿悟则是瞬间开悟,比较表显,常常一悟便茅塞顿开。但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其前提都是要有亲身经历或亲身体验,都要进入实践之中,就是说,实践体验是感悟的基础与前提。

感悟推动认同机制就是构建让人们有规律地参与实践体验民族精神,在体验中接受、认同民族精神的制度。而这里的实践主要是生活与生产实践,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感悟民族精神,就是说要以不同的方式让民族精神融入、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融入与走进生活与工作,就是使民族精神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各种书籍之中,融入各种屏幕之中,融入各种活动之中,融入各种具体的工作之中,让人们处处感受到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可以时时挖掘、发现生活与工作中默默践行民族精神的人与事,让人们在各种诉求的满足中切身实际体验、感悟民族精神的价值,变看似抽象、空洞、难以理解的民族精神为可触可摸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向度。就是说,将民族精神的实践感悟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的环节,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参观、建立各种实践基地,让人们在实践中要么渐悟民族精神、要么顿悟民族精神。无论是哪种感悟,都是体验的共鸣,都会最终归结到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并让这种实践体验逐渐升华为理性的情感和理性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此来推动民族精神的自觉认同与自觉提升认同的高度。

(5)利益拉动认同机制

通俗地说,利益是指好处、益处,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欲望与诉求。这些欲望与诉求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政治的。利益认同就是在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某种理论或某种事物的认同。民族精神认同同样与利益密切相关。因为利益是务实的,而不是务虚的,所以,“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绝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3],就是说,利益认同不能是只说空话、不做实事,因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只有在人们的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赞同与拥护某种理论或某种精神。民族精神的认同同样与利益相关,只有利益的满足,才有精神的认同,利益认同的程度决定着民族精神认同的深度。

利益拉动认同机制就是构建民族利益认同前提下的拉动民族精神认同的机制。形成这一机制包括建立两个具体的机制,一是建立利益关系的认知机制,二是建立诉求满足机制,这两个机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利益拉动的民族精神认同机制。首先,建立利益关系的认知机制就是建立促进人们充分认识利益关系的制度,包括学习制度、交流制度等,让人们在学习、交流中明确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让人们懂得“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民族是一个整体,个人是整体的一员,没有民族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一个人要有尊严地生存、有质量地发展,首先要认同民族利益,即要提升个人对民族利益的认知水平。其次,建立诉求满足机制,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务实的诉求满足机制,确立物质分配、利益保障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效机制,切实解决人们最关注的、最迫切的、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不断改进民生,满足利益诉求,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个人诉求的满足必须在民族发展、民族富强、民族强大中才能得以实现,体会到民族发展、民族富强、民族强大在满足自身利益诉求中的要义,让人们在利益满足中体会个人对民族利益的依赖,并以此来拉动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