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个体在正视本身所保持的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念有着坚守的信念,并有对自身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培育和创新坚定的信心。简单地说,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精髓的认同与坚守。因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民族精神培育,必须要秉持积极借鉴全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性国际视野,但更要坚守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方向性与主动性,既要有选择,又要有重点,还要有次序地开展民族精神培育。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发展,“地球村”与“同质化”现象逐渐显现,这使得民族精神培育必然会面临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选择问题。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对于这一点,中华民族更有理由也更应该始终保持充分的自信。在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也要以宽广的胸怀审视异域文化,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培育经验。
1.体现民族性
民族精神培育的民族性原则,是指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坚持继承性和本土化,积极反映并传授中华民族精神最具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的培育,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性,之后才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这符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也体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时代思想。只有坚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才能在面临着缤纷多彩的外来文化时不会束手无策甚至失去自我。
民族性原则,要求民族精神培育时要凸显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民族精神会因为各个民族个性和特性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与“同质化”相对的“独特性”“个性化”是“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也是“民族精神”区别于“世界精神” 或“人类精神”的关键之处。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其主要着眼点和主要内容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只能作为借鉴参考,否则,民族精神的培育将失去根基,成为“世界精神”或“人类精神”的培育。同时,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与个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和降低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体现世界性
体现世界性,是指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视野,主动汲取、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做到在借鉴当中创新和发展。毫无疑问,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观存在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而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孤立存在,只能置身于整个世界并融入人类生活。民族精神培育的世界性,这是由世界各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自身生成规律以及渐变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倒逼的结果。世界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渐扩张演变为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和斗争。正如我国儒家文化体系,“其文化意义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6]。由此,只有坚持民族精神培育的世界性,才不会一味地用狭隘的民族化抵御普遍存在的全球化、一味地用民族性对抗世界性、一味地主张坚守自身历史传统而不管不顾整个人类不断创新发展的优秀物质和文化成果。
必须指出的是,世界性要求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学习借鉴全人类的先进物质与文化成果,但在借鉴中要坚持自我,从而做到不迷失自我。从这一层面上,民族精神培育的世界性,是在民族性基础上的世界性。民族性为主,世界性为辅,民族性在前,世界性在后。民族精神培育要始终保持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正确态度,做到既要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宽容心态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文化成果,又能在借鉴中坚持自我,坚守自身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与民族特色。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并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所拥有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等。同时,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也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碰撞与洗礼,学习、借鉴、引进其他民族进行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先进观念、得力措施和有效方法,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能够始终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与中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新体系。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历史性和时代性,两者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呈现的是对立并且统一的关系。同时,历史性和时代性也是相互伴随、相互转换的。伴随着时代变迁,某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必定转变为历史记忆,而历史性成果也需要经历新时代的甄选、创新与再造,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以达到更好的发展。时代性绝对不可以脱离历史传统,它只能“脱域”于传统性。因此,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首先应该选择传承,从而体现出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同时,也需要注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体现历史性
历史性,即传承性,就是具有历史传承性质。“每个民族的情形都是如此;只要把他历史上的某个时代和他现代的情形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尽管有些次要的变化,民族的本质依然如故。”[7]任何民族精神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沉淀下来的民族优秀品质,具备一些动态性,但更体现着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必须彰显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民族精神培育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形成时代的独白。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各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生产和生活世界中,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与日常行为中。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而生成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只有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生根、发芽并焕发新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从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各个角度去正确审视和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发扬中做到既有取舍又有创新,以此让中华民族所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强化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全体中华儿女都能够深刻认识到从不曾中断的灿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和令人自豪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感悟当中提升自身的民族精神境界。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外,更要记取祖辈们民族精神传授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远发展历史长河当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亘古通今、古已有之。虽然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形式与方式也有所变化,但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教育的规律仍然相通、相融。因此,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积极传承前辈的民族精神传授经验,从先辈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的丰富培育成果中以古鉴今,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可靠依据和灵感。
2.体现时代性
时代性,即现实性,是指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顺应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呈现中国新时代的发展特征。虽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悠久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但常常会在当代得到或快或慢的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不仅是一种有着历史积累和沉淀的思想体系,还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而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8]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而有消有长、有进有退——这也正是一条文化发展的规律。(www.xing528.com)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与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和所处时代主题的转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体现出时代性的鲜明特点,坚持突出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精彩的时代特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传承者、创新者和弘扬者。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华民族拥有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民族拥有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奉献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拥有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大公无私与先人后己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宝贵民族精神财富。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才能既不割断发展历史,又不失去发展方向,既不滞后于时代发展,也不会超越发展阶段。
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性也要求培育内容的呈现要实现话语转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逐渐改变了人类的语言生态甚至转变了人际交往模式,呈现出话语交流和人际交往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等许多新的特征。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反映出信息化、数字化的网络时代特点,更新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话语格局,拓展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话语空间,让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儿女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当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三)层级性与衔接性的结合
民族精神培育绝不能“大家齐步走”,而应该根据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和结构差异,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展民族精神培育。只有体现了民族精神培育的层级性,才会将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内容和任务真正落实到个体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真正落实到基层各个单位的每一个部门。同时,民族精神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要求民族精神培育也不能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构成要素随意进行加减或割裂,必须体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体成长和外部环境等各个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从这一层面上讲,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但要体现纵向上的各项民族精神培育内容的无缝衔接,也必须体现横向上的各个培育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
1.体现层级性
体现层级性,是指民族精神培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个体和群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思想意识状况的独特性、生活环境的现实性,有针对性、分阶段地确定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按需实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在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上,要体现层级性。民族精神培育目标要细化,根据培育对象的发展状况与民族精神内容的顺序,制定与划分民族精神培育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实践中,既要体现民族精神培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又要根据培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与心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年龄段培育目标。
在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上,也要体现层级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自身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概括,而任何一种社会存在都是多方面的,从这一层面上看,民族精神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多样的、丰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0]。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体系,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内容,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在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上,也要体现层级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应针对幼儿、少年、青年、成人等不同群体或个体的认知和需求发展的特点,注重启发性与探究性教学,灵活采用灌输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自我教育、隐性教育等方式方法,从而做到方法得当,富有成效。
2.体现衔接性
体现衔接性,是指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和过程不能是零散无序的,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必须具备相互有序衔接、相互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民族精神培育中长期规划的零乱与有效衔接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民族精神培育问题上的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势必影响民族精神培育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
注重民族精神培育内容的衔接。民族精神培育内容要围绕培育目标和任务,进行系统的选择、规划和设计,创建能够涵盖民族精神培育所有内容的一体化模式。通过民族精神培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从而减少因为内容重复设置带来的效率低下或内容空白带来的教育盲区等问题。
注重民族精神培育阶段的衔接。对个体来说,民族精神培育肯定要终身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每个时期和各个阶段。民族精神培育要特别关注幼小衔接、中小衔接、大学与中学衔接以及大学与社会的衔接等问题,使各个阶段培育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从而保证培育内容体系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由浅至深。
注重民族精神培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衔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依托的基本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可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不但能够传授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更能够提供感悟性、体验性的教育基地,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爱国主义影片和图片展等实践体验教育载体,从而强化民族精神培育的教化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知与行的统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个体的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各负其责,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