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精神是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下逐渐塑造起来的。俄罗斯在建国之时,自觉与西方差距巨大,所以开启了追赶西方的学习之路。彼得大帝受西方人文主义影响,以西欧国家为学习对象,不断在俄国开展全方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民族内部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又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俄罗斯民族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更新与提振。
日本同样热衷于对外学习交流。历史上日本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学习,一是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二是明治维新,日本将目光转向西方,向西方学习。这两次深入的学习使日本汲取了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文化。日本在国家遇到困境或发展瓶颈时,总能很快吸收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不断地利用其他民族创造的前沿的文化成果,缩短日本民族自身创造本民族文化的进程,使其为日本迅速发展提供最好的外部智力支持。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往往习惯于接受其他民族的膜拜和学习,对他国文化存在保守和排外的心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强行闯入,中国不得不开始关注世界和其他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当时清政府虽然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要“放眼看世界”,但都是无奈之举、应对之策,更多从技术层面去学习,而没有文化、精神层面等更深入领域的学习。反观日本,历史上两次大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都是经济、文化、政治多方面深入的改革和革新。日本对他国的优秀文化秉承着虚心和持久的态度,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积极研究和学习,并把它们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文化和体制。
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指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主动汲取先进文化和理论涵养自身精神品质的正确选择。因此,在民族精神演进和培育过程中,在固化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十分有必要继续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文化理念,始终秉承谦虚的态度,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没有改变,积极地汲取他国优秀文化,为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提供养料。
【注释】
[1]欧阳康.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15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72.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56.
[5]朱伯崑,李申,王德有.周易通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49.
[6]朱伯崑,李申,王德有.周易通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49.
[7]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01.
[8]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35.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9.
[11]胡锦涛.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2.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胡锦涛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83.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6.(www.xing528.com)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40.
[15]余怀彦.深层美国:实用主义与美国的300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302.
[1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281.
[1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5.
[18]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M].贾泽林,李树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8.
[1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20]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6.
[21]余怀彦.深层美国:实用主义与美国的300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3.
[22]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3.
[23]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8.
[24]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4-85.
[25]陈树涵.论近代日本军队的天皇崇拜[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146.
[26]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54.
[27]韩莉.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10(4):154.
[28]МедведевпризвалискатьистокиобщественноймораливрелизиозныхтрадицияхнародовРоссии.www.newsru.com/religy/12mar2009/gossovet.html.
[2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傅国强,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3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