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差异与文化自信

中外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差异与文化自信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俄联邦政府十分侧重以政府政策主导的路径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并使之成为俄联邦最为显著的教育特征之一。因此,虽然各国政府在民族精神培育路径中侧重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都发挥着核心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年道德传统的沉淀和升华。(二)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不同点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侧重程度存在差异性。不同于中国,美、日、俄民族精神培育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渗透。

中外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差异与文化自信

(一)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相同点

1.政府在民族精神培育中均发挥着核心导向作用。政府的导向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政府的支持加上国民的传播,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培育民族精神。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从各个方面都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多年来我国政府建立了相关机构,做了大量工作,注重从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媒体力量等多方面着手。在学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培育;在课外,更是举办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祭扫烈士陵园等,这些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美国政府宣教的侧重点主要是关于法律的形成、演变的过程,即从历史进程中分析美国的社会制度与法律的发展,将法制与社会特点相结合,根本出发点是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表示出美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日本同样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国语课、社会课和道德课等,加强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习得。而俄联邦政府十分侧重以政府政策主导的路径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并使之成为俄联邦最为显著的教育特征之一。因此,虽然各国政府在民族精神培育路径中侧重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都发挥着核心的导向作用。

2.中、美、日、俄四国均善于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在最大范围内扩大民族精神传播的覆盖面,而且由于其本身传播的内容方式多样,使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美国的传媒潜移默化地强化民族精神,在其影片中多体现着其核心价值观,如《珍珠港》《美国队长》等。中国的大众传媒也紧紧抓住民族精神宣传的主旋律:央视总台和各大卫视、《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物、《感动中国》等电视栏目都在对大众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此达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日本除主流媒体外,博物馆寺庙科技馆等常常印制文化资料读本,开展主题宣传,介绍日本大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播日本大和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俄罗斯通过传统纸媒,通过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广播和电视专栏节目,通过《国家电影制片厂实行股份化》和《创建“俄罗斯电影发行公司”》两项议案加强电影宣传,通过互联网传媒为民众感受民族精神、学习民族精神提供便利的条件。各国都意识到大众传媒在民族精神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独特优势,因此,四国均积极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来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通过大众传媒宣传与社会相一致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通过社会舆论来引导公民接受这些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

3.中、美、日、俄四国均强化道德教育的灌输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年道德传统的沉淀和升华。自春秋战国以来,思想领域内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从儒家道家法家诸子再到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的思想文化一代代地影响着中国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带有深深且浓厚的道德色彩。我国的道德教育强调公私分明,赞美公而忘私,显示了国家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品德。通过了解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美国德育强调存在主义理性主义、新人道主义等,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文化系统。在美国,没有专门的德育课,主要是通过系列课程、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教育等方面来进行宣传的,通过这些使美国公民感受到作为美国人的优越感和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日本在中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社会课和道德课,以此培养中小学生尚美、合作、热情、忠诚、自律等优秀品质。而俄联邦教育部则于2004年推行“祖国学”教育方案,规定俄罗斯国内各个学校都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基本特点,采用不同接受水平的课程教材。而在授课时,则需要根据实际内容和年龄特点采取针对性方式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学。

(二)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的不同点(www.xing528.com)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侧重程度存在差异性。中国侧重显性教育,美、日、俄三国多侧重隐性教育。中国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时更侧重显性的教育方式,如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行民族精神培育,辅之以一些社会活动等。这种显性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公民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知识,有利于缩短时间。在美、日、俄三国,民族精神的传播虽然也强调政府的核心导向作用,但相对于中国而言,更侧重潜在的影响,即使是在学校,除日本在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课以外,他们更注重使用传媒载体社会实践、宗教文化等潜在的影响方式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换言之,虽然他们也有理论课程,但是更注重的则是隐性课程的渗透式培育,强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被教育者充分了解所学知识。

2.宗教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地位存在差异性。我们国家的政策是承认宗教的存在,每个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宗教绝对不可以参与到政治中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不同于中国,美、日、俄民族精神培育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渗透。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说:“在美国,宗教有着一种极为特别的力量,因为美国全民族的习惯和宗教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感情已经交融到一起了,难分彼此了。”[29]在美国,每个美国人自小就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宗教感情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超越一切不平等,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一定鼓舞人心的作用。随着美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宗教融入美国文化,由直接转为间接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作用的弱化,相反,宗教甚至以文化形态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日本,寺庙是日本传播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表明神佛思想在民族精神培育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宗教文化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教育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9年3月参加俄罗斯总统宗教团体协作委员会和国务委员会主题联合会议时所说:“社会道德的根源在于俄罗斯人民的宗教传统之中,在于其人道主义倾向性之中。在俄罗斯,多少世纪以来,宗教苦修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爱与同情、爱国主义、牢固的家庭和诚实的劳动等理想。”

3.德育目标略有差异。我国强调的是“社会为本”的德育观,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德育目标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德育目标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在现代的反映,德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虽有些许变化,但其本质内涵总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基。我国德育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历史资源,它强调自我修养与自我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文明礼让、诚实守信等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日本强调的是以“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的对国家、集团忠诚。俄罗斯也强调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美国则强调“个人为本”,崇尚个人的权利、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的参与意识和独立自强的能力,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个人的幸福,这种文化使美国形成了重视个人的权利、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美国人常常推崇自我奋斗行为。这样的德育目标使美国社会尽管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过分强调“个人本位”使得人际关系冷淡,家庭和社会缺少凝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