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民族精神历史沿革的异同分析: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培育

中外民族精神历史沿革的异同分析: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培育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历史沿革的共同点1.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各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具体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发展并强化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中华民族精神而言,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文化改造的过程,对今天影响依然巨大。

中外民族精神历史沿革的异同分析: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培育

(一)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历史沿革的共同点

1.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各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人类的活动,自然界绝不能单独创造出来文化。同样,没有自然界这个客观基础,人类也无法孕育出文化。中、美、俄三国国土条件和自然资源都是得天独厚且丰富多样的,相对而言,日本资源贫瘠、国土面积狭小。可以说,不论是辽阔的疆土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都是各民族精神发展的自然基础。

2.独特的生产方式促进各民族精神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9]。不同的国家制度、宗教信仰甚至核心价值观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长期的农耕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因为这种农耕文明追求的是自给自足的文化,因此蕴含着强烈的贵和持中精神、重德精神与自强精神。美利坚民族的生产方式自创立以来就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这种生产方式是原本一个较为自由的社会空间与先进的外来思潮的互相磨合和互相促进的过程。虽然它有一定的殖民地色彩,但它培育出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中核心的精神——民主精神。日本大和民族的生产方式自古以“精农”为核心,在现有自然条件下,以尽力劳动、拼命劳动和过分劳动为表现,从而形成了崇尚勤劳和忙碌的民族精神。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先后经历了15、16世纪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苏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再到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回归,其民族精神在不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切换过程中得到一次次重塑和完善。

3.文化传承形成了各民族精神的积淀和交融。从这点上来看,中、美、日、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演进都是文化长期的积淀和交融的结果。上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美国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文化,日本大和民族文化可以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考察,而俄罗斯民族文化也孕育于9世纪。无论历史积淀的时间长短,都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回音真实地记录了中、美、日、俄四个民族在历史征程中顽强的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二)中、美、日、俄民族精神发展历史的不同点(www.xing528.com)

1.形成和演进条件不同。如前所述,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演进往往受众多因素影响,其间有所相似,但各自发展的主要条件却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尽有不同。具体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发展并强化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美利坚民族不是纯粹欧洲民族,也不是印第安民族,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大熔炉,形成了融合着很多民族的国家。美国没有历史的包袱,当然也就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是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因此,美利坚民族精神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对抗条件下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开放性地吸取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热情乐观、勇敢冒险与务实精神。日本大和民族精神相对于中华民族汇聚各民族“天下一家”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促进多民族融合的思想,它的形成和发展尽管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与其本土文化的交融,但却始终根植于单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旨在维系和强化民族生存力的精神品质。而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揭示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文明成果,展示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俄罗斯民族精神演进历史中的作用。

2.本质内涵不同。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美利坚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个人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成功。美国是个很奇特的国家,美国人在开拓过程中来来回回地大迁移,培养了美国人求新求变的思想观念,他们爱好冒险,崇尚平等与自由等,这些习惯和品格早已变为美国人的思维定式被保留下来,并注入美利坚民族精神之中。日本大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是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危机意识之中,民众在危机中时刻通过辛苦劳作、顽强对抗自然灾害、向强者学习甚至发动侵略,塑造他们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团结意识、积极进取甚至是侵略性思维。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在东正教宗教皈依东方文化影响、西欧人文主义冲击、马克思主义影响以及当代西方文化的再次冲击的五次文化变迁中形成的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团结勇敢、集体主义、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

3.“以文化之”与“以武化之”的区别。“以文化之”与“以武化之”的本质区别在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是民族心甘情愿的过程,或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是其他民族乐于接受的过程。就中华民族精神而言,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文化改造的过程,对今天影响依然巨大。它说明中国传统并不是保守封闭的,而是很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并且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也说明没有一种外来文化的融入是可以完全照搬的。佛教在进入中国没有伴随武力,而是以一种缓慢融合的趋势正常传播。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经历多元文化的冲击,但其文化传播的途径并不具有明确的强加意味。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在世界各地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观念,以“普世价值”同化其他国家,实际上伴有着浓厚的强迫性质;日本大和民族精神基于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侵略曾是他们同化其他民族的重要方式之一;俄罗斯民族在战争洗礼中形成了彪悍的民风,培养了好战尚武的民族气质,这些都是“以武化之”的典型表现和文化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