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进展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经过文献梳理,我们认为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意蕴、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三个方面。还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对此,他进一步解释指出,两者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显然,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这个理念,在党的光辉指引下,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彰显文化自信,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经过文献梳理,我们认为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意蕴、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三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意蕴

1.民族精神价值功能维度的内涵阐释。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特征,它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王希恩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遵守和奉行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道德风尚”[13]。卞敏也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维系和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渗透到民族生存的整个肌体里”[14],他把民族精神看作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视民族精神为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展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彰显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尺度。还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张岱年先生谈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15]。他认为思想观念被积淀下来就会形成人们普遍信奉和尊崇的最高行为准则,成为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总而言之,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精神范畴,是一个民族展现个性特征和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的个性特征,能够彰显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外在表现,认清民族精神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功能,才能为开展民族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考察奠定基础。

2.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关系维度的内涵探究。综观当前研究,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普遍认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是一种共生体,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反映民族文化,其中的差异在于学者们探讨的角度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民族文化的内容层面进行研究,譬如学者林卓才和王卫国认为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导向、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生活习惯、文学艺术等文化构成要素。换言之,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民族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即民族精神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还有学者从民族文化的地位层面对民族精神进行定义,譬如迟成勇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16]。还有学者有另一见解,如周建标认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都属于精神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两者是重叠胶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直接再现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属于同一“血脉”,两者并不直接区分。总之,“一个民族没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厚重坚韧的精神状态和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17],认清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联,能够让我们了解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价值判断维度的内涵揭示。对如何看待民族精神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方面被称为民族精神,反之,落后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就不属于民族精神。如张岱年先生所言,“狭义的民族精神专指能起促进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精粹思想”[18]。李宗桂教授则认为,民族精神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我们要以事实为判断依据,不可否定它的糟粕,它也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的学者则认为民族精神无所谓是中性还是褒义性的,只要能够界定明确,自圆其说,它的进步和落后的方面都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学术界主要从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价值判断及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是进一步开展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和理论借鉴。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www.xing528.com)

1.从古代文化思想和民族风貌中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我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的代表,他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名言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生动体现。对此,他进一步解释指出,两者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思想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则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在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中凝练,涵盖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天人合一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等。宋志明和吴潜涛两位学者还总结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九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注重道德”“务实乐观”“坚韧不拔”“利群爱国”“包容和谐”“克勤克俭”“自强不息”“崇尚统一”“民为邦本”。可以说,学者们从古代文化思想和民族风貌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李宗桂教授认为古典民族精神主要以伦理思维为特征,近代民族精神以政治思维为特征,而当代民族精神则以经济思维为主要特征。朱西周又对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作了进一步划分,从古代的“自强不息”“崇尚道德”“整体趋同”“民为邦本”“尚中贵和”精神到近代的“爱国”“民主”“科学”,再到新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学者们从理论维度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特征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此外,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从党的战略高度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9],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指导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既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延续性,又突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框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包含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四个伟大精神”的精辟论述,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拓展。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精神。正如学者吴潜涛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形成中居于指导地位,它确立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与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思想在民族精神培育中具有引导作用。[20]而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就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内含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迟成勇强调在这方面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入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21]。同时,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内在机理有机融合,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改革创新。

2.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首先,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坚持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继承发扬和立足现实并举。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但它和中华民族一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精神,不能放之四海皆准,而是需要经历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次,学者们提出应把民族精神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换言之,民族精神的培育要把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方面和关键领域,同其他事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功能的带动全社会的培育协调机制。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完成。还有学者提出民族精神培育还要发挥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的示范作用,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强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必须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使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弘扬民族精神需加强制度建设,需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脉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