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出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民族自信、自豪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源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中国国力日衰,中华传统文化势弱。为战胜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统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革命。可以说,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有志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体西用”让西方文化开始广泛进入中华大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我们从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同时也一度陷入了传统文化的自我否定和文化选择的自我迷失,文化自信无从谈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方。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更是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界舞台。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并没有直接带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步发展,反而愈加凸显出民族精神发展的滞后性和重建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格外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重拾文化自信,以良好的民族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它将文化的弘扬与民族精神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初次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系统地阐释了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科学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意义和具体任务。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从文化自信战略高度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新时代的强烈要求,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