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子关系类型及情况详解

亲子关系类型及情况详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伊认为,需求满足的发展与个人早期的家庭氛围及成年后的职业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罗伊把父母管教的态度从“温暖”和“冷淡”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六种情况。表1-1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六种情况关心型的父母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他们会关心孩子是否冷了热了、渴了饿了、累了倦了。李盈的父母对孩子就是一种过度保护,他们几乎对李盈提出的要求一概满足,但是并不能准确地看到和回应孩子发出的情感需求。

亲子关系类型及情况详解

罗伊认为,需求满足的发展与个人早期的家庭氛围及成年后的职业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在个人的早期经历中,父母对他是接纳还是拒绝,家中氛围是温暖还是冷漠,父母对他的行为是自由放任还是保守严厉……这些都会反映在他(她)所做的职业选择上。

罗伊把父母管教的态度从“温暖”和“冷淡”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六种情况(见表1-1)。

表1-1 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六种情况

关心型的父母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他们会关心孩子是否冷了热了、渴了饿了、累了倦了。在生活方面,会把孩子照顾得很好,甚至有些父母会把孩子照顾得太好,而让孩子失去了自理和独立的能力。比如,现在小孩儿普遍不是吃得太少,而是太多,父母生怕孩子吃得不够多,吃得不够好,拼命学习营养学,玩命学烘焙,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就怕亏了孩子的嘴。在穿衣上更是如此。经典的段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饮暴食或者厌食症。关心型的父母也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满足需求应是有条件地满足。

一种表现是过度保护,什么是过度保护呢?就是对孩子无条件关心。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缺啥,买;要啥,给;被同学欺负了,那不行,咱们得找回去;挨老师批评了,好,你等着,我给校长打电话;明天不想上学了,行,咱们请假就说你生病了;作业太多,妈帮你写……难怪说,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问题家长……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就是这么惯出来的。

另一种表现是过度要求,什么是过度要求呢?就是我爱你可以,但是你得满足我一个条件。你想玩一会儿?行,先去弹一小时钢琴。让我抱抱?可以,咱们先把这首唐诗背了。打会儿游戏?好说,先把数学题做15道。看会儿动画片?好吧,你先把今天的错题本整理完……这种爱,是功利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许多孩子会在青春期爆发,说父母虚伪,往往就是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别人爱他,但是对他没有提出要求或附加条件,他会受宠若惊,甚至无法相信,因为这不是他熟悉的感觉呀,父母不是这样对他的。所以,他们会活得很辛苦、很拧巴,一方面很渴望爱,一方面又不太敢相信别人会给他们无私的爱。

生涯故事

李盈的父母最近简直要崩溃了。因为孩子进入高三以来,频频要求请假,今天肚子疼,明天胃疼,后天头疼……刚开始,父母觉得孩子可能真的身体不舒服,医院的检查也显示孩子有脑血管痉挛和胃炎肠炎,但是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发病原因也不甚清楚。学校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纷纷约谈家长,他们表示:请假一次两次可以,长期请假肯定不行,一是学校有考勤要求;二是正值高三的非常时期,其他孩子一旦效仿怎么办?虽然孩子成绩优异,但长此以往也不行呀!

李盈的父母对孩子就是一种过度保护,他们几乎对李盈提出的要求一概满足,但是并不能准确地看到和回应孩子发出的情感需求。他们对李盈不断请假的纵容行为非但不能缓解李盈当下遇到的困难和痛苦,反而会给她带来更多的麻烦。

为人父母,大概是天下所有工作中最具有挑战力的一种了。因为没有哪一份工作比做父母有更全面的能力要求,没有哪一份工作比做父母有更多耐心的要求,没有哪一份工作比做父母有更多与时俱进的要求……如果我们不通过学习、练习和实践,就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养育,这些互动的经验都会成为孩子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的阻碍。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得太多,可是孩子并不领情,不是因为父母付出得不够多,而是努力的方向出现偏差。许多父母一直用自己熟悉、习惯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去和孩子相处,却并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渴求,所以付出的努力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真是令人心疼,又可惜。

以李盈为例,她呈现出来的表面问题和行为症状是身体不舒服要求请假,事实上她是因为长期的人际关系压力导致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所以去医院进行单一的躯体治疗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父母顺从要求帮她请假,不但不能缓解她的压力,反而会增加她的压力——第一,经常缺课,学习上会落下很多,学习落后,成绩和排名都会下降,她在意的人际关系问题就会雪上加霜,因为她本来就很不自信,成绩是她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个也没有了,她的压力会更大,也极有可能出现其他的一系列反应;第二,经常请假,同学们会议论纷纷,脆弱的她没有办法面对同学们的讨论和质疑,因此压力倍增,她就更不愿意去上学了,这会形成恶性循环;第三,由于过去成绩优异,所以她一直可以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褒奖,这是她自信心的来源之一,现在由于常常请假,老师和学校都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看到她就会对她进行批评教育,这让她的自我价值感更加低落,人际关系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会让她更想逃离学校的环境,同样会加重恶性循环。

父母真正要帮助她解决的是提升自我认知,构建客观的自我认知标准,从而可以提升自信心和抗挫力,在敏感的青春期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来自外界,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压力。

许多学习问题、厌学问题本质都跟李盈的故事非常相近。一个孩子哭着说我不想去上学了,你如果就此批评她或者强行扭送她去上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她哭泣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的渴求,但是她没有能力帮助自己达成这个渴求,只是深陷在问题的泥沼当中,所以她只能通过告诉你自己不想去上学这样的方式来寻求帮助。

你的当务之急是了解孩子的核心诉求,她到底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不是急着就此做出回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殊不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犯这样的错误。

生涯工具箱

不妨来做一个小练习题,看看你对孩子的核心诉求是否有足够清晰的了解。

1.请写出近期孩子让你头痛的表现或提出的要求(你对此感到不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刚才李盈的故事,试分析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诉求,她希望通过这样的表现、要求来获取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逃避型的父母是最糟糕的一种父母。他们能够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有些甚至连这个都不能满足,比如那些实行定时定量喂养的父母让孩子饿得嗷嗷叫,但还是铁下心掐着点,等时间到了才喂。他们往往因为自己并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心理呵护,而不由自主地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一类父母压根就不知道怎么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就算看见了,感受到了,但是不知道,又不会。任由孩子“散养”“放养”,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看重自由,与其说是自由,不如是一种浮萍的状态,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到哪儿算哪儿,随遇而安。

还有一类父母更糟糕,他能看到孩子的需求,也知道如何去满足,但是他们觉得麻烦,或者感觉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于是就拒绝满足孩子的需求。

生涯故事

王思思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小学、初中一直成绩优秀。可是进入高中以来,她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很吃惊。她变得内向,不再主动积极与人沟通,老师、家长找她谈话,也经常问十句得不到一句回答,她也很少跟同学们进行交流。她的生活单调极了,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但是成绩也只是在中等水平。家长很着急,给她花高价请了家教,但是家教老师也反映孩子没有什么动力。

王思思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也看过不少育儿的书,但是他们并不愿意给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把孩子惯坏了,他们需要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就像思思升入高中之前那样。当思思要求按照自己的喜好选购衣服的时候,妈妈明明可以满足,但是仍然粗暴地拒绝她,并批评她心思不正,这给思思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她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也无法让母亲肯定和赞美。这正像她在学校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困难一样,无论她如何讨好别人,也始终无法让同伴认可。

逃避型父母所养育的孩子会感受到非常痛苦,安全感不足,所以很难发展高层次的需求。他们会害怕和他人相处,宁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其把期待放在不可控的外部世界,还不如享受安宁的内心更靠谱。

逃避型父母本身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们也并不愿意成为这样的父母,只是因为环境、经历等综合因素共同造就了这样的局面。当我们能够接纳这样的状态,并且明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后,就可以更好地开启成长。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透过不同的生涯故事,看到孩子们和父母们经历的苦难和考验,我们就更容易与自己和孩子互动,我们会感受到怎样的行为是让自己和他人感觉不舒服的,那我们就可以探讨这些行为的成因。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些会带来不舒服感受的行为。如此一来,我们就有机会让自己成为更好地父母,给孩子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带来更多光明的前景。

生涯工具箱

不妨来做一个小练习题,看看你是否经历过用逃避型方式的对待或者曾经用过这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1.请写出你记忆中逃避型的对待经历。(www.xing528.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经历中,你的真实感受如何?请给带来这种感受的那个成人写下一段话,表达你真实的渴望。或许你没有机会当面跟他(她)说,但是写出来也一样有效果,想象他(她)就坐在你的对面,不论你说什么,他(她)都可以接收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你的感受如何?如果仍然感觉不舒服,可以参考本书第七章第四节中的空椅子方法,帮助自己修复这个创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回忆你是否对孩子有过逃避型的回应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一个负面行为和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渴求。如果你曾经有过对孩子的逃避型回应方式,请重新回到那个经验中,再次经历那个过程,看看在你对孩子看似无情的回应背后,自己的深层正向渴求是什么。这个梳理,会让你跟自己有更深刻的连接,当你可以跟自己更好地连接和互动时,你就有能力跟孩子更好地互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纳型的父母是最理想的一种父母。他们既能够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发展,又能够带着信任和爱适时放手,积极鼓励孩子独立发展,健康成长。当他们的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呀……

带着爱接纳孩子的父母能够及时地看到并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既能够呵护孩子的心灵,又能够给他们树立规则。

对孩子奉行自由放任的状态,有时候孩子会无法接纳规则,因为自由惯了。

关于接纳型父母,有一个非常暖心的故事。

许多年前,有一个小男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节日的庆典中欢呼雀跃,玩得十分开心,当他满身泥浆地回到家,冲着正在煮饭的妈妈大喊,“我要跳到月亮上!”妈妈停下手中正在忙碌的家务,对他温柔地说,“记得回家吃饭呦!”几十年后的1969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对着镜头说:“妈妈,现在我要回家吃饭了。”

阿姆斯特朗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接纳型妈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无论孩子是小婴儿还是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当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被了解,从而能够在稳定、正向的情绪下生活时,智能的学习效果才会大。

学校,从人性的意义来说,不过就是家的延长线。当我们在家中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接纳机会,让他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他在家以外的环境中自然也可以健康成长。所以,当一个孩子的学业出现问题,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遇到挑战,我们首先须要检视,我们是否充分接纳他(她)。再昂贵的学费、再高级的环境、再顶级的教具、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替代善于接纳的父母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养分。

生涯故事

陈亚林目前就读于一所省重点高中,他的生活非常充实,每天都非常忙碌,生物社团、摄影社团、学生会主席团读书会、帮困小组……有时候他会感觉到迷茫,跟父母、老师都谈过自己的困惑,每天很忙,但是似乎又不知道忙什么,挺快乐的,但一旦空闲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和空虚感,所以必须马上再做一些什么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有时候也觉得很累,但是想到这是在为梦想打基础,为上一个好大学未来拥有一份好工作而做铺垫,他想,也许这是值得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多分一些精力在学习上,毕竟他目前的成绩离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还差一截距离,但是沟通无效。

亚林的父母属于接纳型的父母。他们既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没有取得良好效果,而又看到孩子苦恼万分的情况下,他们不粗暴干涉,也没有喋喋不休,而是选择送亚林到幸福学院进行专业的咨询,寻求专业帮助。

如何成为接纳型的父母呢?

第一步,父母须并肩成长,统一思想,明确教育孩子的原则和底线。这一点非常重要。就算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往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我们无须完全改变自己或者对方,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有许多感情深厚的夫妻往往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而闹矛盾,甚至发展到分手的地步,这是非常可惜的。求同存异,是一个适用于家庭教育和沟通的实用原则,我们只要在大方向、重要的原则和不可触犯的底线上保持一致的观点即可。这并非一两次沟通就可以实现,而往往须经过数次探讨和磨合。每一次孩子成长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时候,就是最佳的契机,可以让父母平心静气坐下来,深入探讨,这些事件和问题背后反映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哪些问题,作为父母,该如何更好地统一意见和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切实的建议。如果能够明确到这几点,父母就可以更好地整合自身和家庭的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家庭基础,也就更有力量和智慧支持孩子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而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相互抱怨和指责,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内疚感,因为他会有意无意地认为自己是导致父母争吵、感情不和的根源,也会让孩子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幸福感是必须在人群中学习和发展出来的。家,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和终身课堂,一个从小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纳自己和他人。

每个孩子,不论性格如何,不论气质如何,不论年龄多大,都更希望生活在人群中,尤其是气氛融洽、可接纳、认同的环境中。我们如果想要让孩子在学校有更好的状态、更优秀的表现、更快乐的生活,前提是帮助孩子发展出足够的自我接纳和认同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校中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建构和发展的关键期,非常在意自己和团体中的他人拥有怎样品质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这三大关系的互动频次、质量决定孩子对学校与学习的喜爱程度和学习效果。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与父母的关系。

第二步,明确与孩子建立关系的长期责任。父母必须要学习与孩子建立接纳的关系,发展与孩子的信任关系。这并非一日之功,须长期不断地学习、觉察和练习。许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自己不够爱他们,家长常常觉得非常委屈,明明自己已经付出所有能付出的,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满意?孩子在这些问题上从来都是非常直接,也非常真实和诚实的。请你相信孩子,他们不会撒谎。当你的孩子对你说,你爱我吗?或者他对你说,我觉得你不够爱我,我感受不到你的爱,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的感受。请你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回应,例如,你可以说,“你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才能让你感受到我爱你了?”或者你可以说,“你是不是很害怕我们不爱你了?”我们说“接纳孩子”,更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许多家长会卡在这个部分,他们往往会发出疑问,“那孩子不写作业也要接纳吗?”“他不停地玩游戏,这也要接纳吗?”在这里,我们说的“接纳”是指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他们觉得写作业很无聊,我们接纳他们的无聊情绪,一起探讨,如何能让写作业变得更轻松更有趣;比如,孩子觉得压力很大,所以想通过玩游戏体验到轻松和兴奋的感受,我们接纳他们现在的压力状态,也接纳他们想要轻松和快乐的欲望;比如,孩子受到挫折回来哇哇大哭,或者在墙上写满了宣泄的句子,我们接纳他们此时此刻的愤怒、无奈、悲伤等情绪……接纳情绪,不代表我们就要接纳他们不合理的行为,但是,接纳情绪是第一步,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看到了,自己是安全的,情绪有了正常的宣泄通道,有了表达的出口,那往往这个情绪就会自行消失,当情绪回归到常态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跟孩子探讨,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替代行为。可是,当一个人处在情绪中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给他讲道理、提意见的,那只会让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激烈。

第三步,我们需要跟青春期的孩子有更广阔的沟通话题和探讨空间。许多父母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关心还止步在嘘寒问暖的阶段,说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议题,比如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比如今天学什么了、作业写完了么,如果每次沟通时都讨论这些,那么很快孩子就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了。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需要寻求人生的榜样,需要探讨人生的意义,需要父母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成熟的人来对待,来探讨一些更有价值、更高深的内容。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期。有一个领域是非常值得父母和孩子深入探讨的,而且这个领域的话题会让孩子感觉很新鲜,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去进行尝试和了解,而对这个领域探讨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越有益于提升孩子们学习动力、养成学习习惯的同时改善学习成果,这个领域就是职业世界。

生涯工具箱

如何与孩子交流、探讨职业世界呢?可以参照表1-2中列举的方法。

表1-2 探讨职业世界分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