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县农牧系统现有职工330名,其中公务员17 名,参管人员37 名,管理人员34 名,专业技术197名,工勤人员45名。
【农业结构调整】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12.51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7.5 万亩、经济作物42 万亩、蔬菜6.4 万亩、饲草6.81 万亩。粮食作物中,种植马铃薯40 万亩、玉米10 万亩、冬小麦2.5 万亩、春小麦3 万亩、蚕豆2 万亩;经济作物中,种植中药材40 万亩、油料2 万亩。完成马铃薯种植40 万亩,其中:原种田5 万亩、一级种田35 万亩。生产脱毒苗4.36 亿株、原原种4.8亿粒,各级种80 万吨。完成中药材种植约40 万亩,其中:党参15 万亩、当归10 万亩、黄芪11万亩、其他4万亩。干药产量达到7.5万吨,中药材总产值达到9.51 亿元。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万亩,其中:集约化育苗785.2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6.4 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0.1035 万亩、塑料大棚蔬菜1.428 万亩、地膜蔬菜2.87 万亩、露地蔬菜1.9985 万亩;蔬菜总产量26 万吨,总产值达到2.5亿元。完成设施蔬菜15315亩,其中:塑料大棚蔬菜14280 亩、日光温室蔬菜1035亩。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5 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60亩,其中:香菇41亩、羊肚菌19亩;百合种植基地2500 亩。共引进娃娃菜红笋、甘蓝、芹菜、松花菜、西兰花等蔬菜新品种6 个。建设果蔬保鲜库10 座7 座。计划建成产地初加工蔬菜组装式冷藏库7 座。采购移动保鲜车14 辆。全县果蔬储藏库累计达到9 座,储藏能力14554吨。在蔬菜主产区的路园镇建立产地收购、批发交易市场3个。
【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建成神农、田源、绿茵、青山、瑞丰、红火6 家养殖企业有机肥生产线,建成大型沼气5 处、养殖小区联户沼气8 处,有效降低养殖场废弃物污染。切实强化农村沼气用户安全技术培训、服务网点管理、安全使用宣传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沼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强农惠农政策项目补贴】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五项制度”,积极开展村级组织负担和“一事一议”专项检查,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组建成立了县级农投公司渭源县裕兴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县15个乡镇(上湾镇已组建)组建了裕兴农业投资开发公司乡镇分公司,成立县种植、养殖、农机3 个县联合社、48 个乡镇联合社、489个村级合作社,全县25179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到合作社,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2 个以上合作社。全县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138家、家庭农场11家。
【农业环保建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县秸秆产量可收集量20.4 万吨,利用量为17.68 万吨,其中:废料化0.31 万吨、饲料化12.45万吨、食用菌基料化2.64万吨、燃料化2.2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加强尾菜处理利用,全县蔬菜总产量26万吨,尾菜产生量为4.43 万吨。通过尾菜饲喂牲畜、翻压还田、高温堆沤肥、沼气发酵等方法,处理尾菜1.93 万吨,处理利用率达到43.5%。投资5 万元,由鑫大地春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示范处理尾菜5000 亩,带动全县蔬菜种植区处理面积达到2 万亩。开展废旧农膜综合利用,全县地膜覆膜面积14万亩以上,地膜用量约为900 吨,完成回收废旧农膜738 吨,回收利用率达到82%。投资20 万元,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示范点2 处、建立乡镇废旧地膜回收网点10 个、区域回收网点6 个,规范提升废旧地膜专业化回收网点6 个。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www.xing528.com)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投资380万元实施旱作农业推广项目,其中: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4 万元、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56 万元,在大安、秦祁、北寨、新寨、庆坪、清源、路园、莲峰、上湾、麻家集、五竹、祁家庙等12乡镇的147个村(贫困村97个,非贫困村50个),推广旱作农业146770.5 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270.5 亩、黑膜马铃薯全覆盖种植42500亩,建成示范点10个。
【农产品质量认证】认真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完成县级抽检样品数量2224 个,自检2164 个,完成农残检测13 次,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99%,全县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投资5 万元,建成会川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了检验检测和办公设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新认证绿色食品3 个、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10 个,全县党参、黄芪GAP认证面积达到6900 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4.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10个、绿色食品累计达到6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 个。组织“三品一标”四家企业的6个产品,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开展农资市场监管,累计检查种子市场16 处、种薯生产经营企业7 个、种子经营户32 户、农资经营门店180 个、农机及零配件企业13 个,接待上访案件8 件,其中:妥善协调解决5 件、移交县农业综合执法局立案调查2 件、移送司法机关立案调查1件。
【农业技术和农民培训】完成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任务7477 人,其中:项目培训1277 人(其中:贫困村村干部培训284 人、贫困户特色优势产业培训253 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40人),集中培训结合我县贫困劳动力培训完成5300 人,入户培训完成900 人。结合产业扶贫、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实施、驻村帮扶等,完成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3万多人。
【脱贫攻坚】一是制定产业扶贫计划,发展特色产业。完成了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工作,全县贫困人口中需要产业扶持的有11002 户46259 人,其中:牛产业1517 户、羊产业1147 户、蔬菜产业136 户、果品产业41 户、马铃薯产业1232 户、中药材产业6353 户、猪产业70 户、鸡产业16 户、其他养殖业73 户、其他种植业417 户。二是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户增收。按照省上“两个70%”和“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按0.5 万元标准,户均安排2 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 万元”的资金使用要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240.68 万元,其中:到户资金投入10909.57 万元、入股资金投入25331.11 万元。重点实施了投资7845.6665 万元的产业扶贫种养业到户奖补项目,投资2370 万元人马铃薯、中药材、蔬菜、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投资7346万元的渭源县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三是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利益联结。制定了《渭源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全县认定省级7 家、市级12 家,正在开展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加大“家庭社”“挂牌社”“空壳社”清理力度组建了县、乡两级国有农投公司和县乡村三级专业合作社,使全县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138家,达到了每个村至少有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全覆盖,所有未脱贫户都加入合作社,达到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四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入股分红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全面消除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五是落实农业保险政策,保障稳定增收。第一批农业保险完成承保中药材78589.07 亩、马铃薯185385.18 亩、冬小麦50599.43 亩、玉米85244.4 亩、公益林480759 亩、能繁母猪1515 头、奶牛47 头;第二批农业保险完成投保牛5368头、羊8110只、猪522头、花椒29 亩、中蜂64 箱、柴胡1044.5 亩。六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升增收技能。完成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任务6200人。七是积极开展帮扶工作。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人员8 名,并及时落实工作经费,购买了意外保险。为帮扶村筹措资金物资共计45890元。
【农业农村改革】一是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三权”分置。实测承包地面积1065155.68 亩,完善签订土地承包合同77281 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7281 本,占应确权户数的99.45%,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奠定基础。二是做好清产核资,明确家底。全县共清理核实资金为1712.44 万元、资产60657.05 万元、资源166.06 万亩,已完成省市县级验收。三是开展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会川、北寨、路园3个乡镇为县级试点乡镇,选择15 个作为试点村。探索开展了“国有农投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整合资金变股金、“土地入股+龙头企业管理+贫困户就地务工”土地资源入股、“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农户”农光互补、“公司+合作社+基地+扶贫车间+贫困户”五位一体田园建设等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四是完善产权交易,促进资源流转。建成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6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所,促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交易,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7.8 亩。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印发了《渭源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指导意见》,通过实施金鸡、光伏、党费等村集体经济带动项目,全面消除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县135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2 万~5 万元的村为71个、5万元以上的村为64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