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渭源县政府:超四千户人脱贫、促进农民丰收和旅游发展

渭源县政府:超四千户人脱贫、促进农民丰收和旅游发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市县核查验收,预计年内可实现4499 户18472 人脱贫,31个村达到退出标准。致力服务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配合完成渭武高速、S227、S229渭源过境段项目建设及征地拆迁任务。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之际,召开“政银企社”产业对接会,有效解决涉农资金、产品购销等环节薄弱问题。马铃薯种薯方面,积极组织参加“薯博会”,签订合作协议8项9409.6万元。旅游方面,成功举办首届渭水文化旅游节和渭水文化美食节,打响渭河源旅游品牌。

渭源县政府:超四千户人脱贫、促进农民丰收和旅游发展

【脱贫攻坚】以更加精细、精确、精微的措施,集中最优人力,抓住中央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积极探索建立了分类管理、短板补齐、产业扶贫、推进落实四个层面的“5+3”攻坚体系。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把未脱贫人口区分为“三种”类型分类实施,明确帮扶措施,合理确定脱贫时序。在补齐水、电、路、房、网“五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全县水、电、网覆盖率比例分别达到99.55%、100%和100%,行政村路通畅率达到100%,住房年底将全面消除农村D级危房。贫困村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4.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5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7.16%。家庭医生“4+1”联包签约服务和“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完成签约10.2 万人,签约率100%。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根据“551”产业扶贫模式,狠抓主体培育,基地建设,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素质提升“五大”核心环节,着力构建了主导产业保收入、新兴产业拓渠道、就业扶贫促增收的“三种”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新发展农投公司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23 个、引进涉农企业46 家、累计达到1847 个,实现了每个行政村2 家合作社全覆盖和带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股份实化入社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23 亿元,实现了1.36 万户未脱贫户产业资金折股量化带动全覆盖;累计投入到户产业以奖代补资金7558.42 万元,实现了1.27 万户有劳动能力和种养产业发展意愿的未脱贫户全覆盖。马铃薯种薯、中药材生产、蔬菜种植基地分别建成40 万亩、40 万亩、6.4 万亩,开发建设农业观光体验区3处、田园综合体2处,形成了8大规模片带和134个种养业专业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全县5.2 万户(其中贫困户2.5 万户)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构建保险保本垫底保障体系,户均年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村级光伏电站收益、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三变”改革入股分红等措施,8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5 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建设13 个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567 个,投入培训资金1885.3 万元,开展各类培训7532人,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与水平。紧扣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健全县乡村协同作战指挥机制,全员覆盖结对帮扶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全员培训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五项”推进机制,创新开展“周督查周通报月评比”制度,建立“一册一卡一清单”到户到人政策措施落实管理“三类”管理清单,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选派880 名各级干部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17 个,组织4992 名干部对所有未脱贫户实行全覆盖结对帮扶。同时,汇聚各类帮扶力量,构建形成了大扶贫格局。国扶办协调投入社会帮扶资金4824万元,协调引进德青源、天津红日、云南禾韵花卉公司建设产业扶贫项目。晋安区投入帮扶资金4788.36万元,欧美同学会投入各类帮扶资金物资365 万元,省市各级帮扶单位协调落实项目和帮扶物资4029.4 万元,全部用于全县脱贫攻坚。经市县核查验收,预计年内可实现4499 户18472 人脱贫,31个村达到退出标准。

【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政策叠加机遇,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稳增长、强支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开工项目5 批100 项,总投资117.03 亿元,完成投资51.4 亿元。致力服务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配合完成渭武高速、S227、S229渭源过境段项目建设及征地拆迁任务。致力推进项目建设,引进的天津红日集团与甘肃佛慈药业、北京德清源金鸡扶贫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续建设开工。致力扩大招商推介,依托省市招商平台和重大招商活动,通过“海交会”、“兰洽会”、“药博会”、“薯博会”等招商推介签约24 项,落实到位资金23.21 亿元。致力工业和工业集中园区发展集聚优势,新培育规上企业3 家,省市龙头企业6 家,GMP 认证的企业28 家,小微企业458 家,工业产品中有6 种产品获得“甘肃名牌”产品,5 个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工业集中园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建成区面积达到3.6 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 家,总投资达到27.6 亿元,园区企业在产业链条延伸、产能扩大以及技术改造提升上明显加快,工业集中区累计实现税收收入4425万元。

【产业发展】把产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支撑,在做精做强优特产业基础上,强化“551”模式,积极培育了“十大产业”发展体系。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之际,召开“政银企社”产业对接会,有效解决涉农资金、产品购销等环节薄弱问题。马铃薯种薯方面,积极组织参加“薯博会”,签订合作协议8项9409.6万元。全县建设高标准马铃薯产业基地11处、种薯基地21800 亩,引进48 各原原种新品种,在五竹马铃薯种薯园流转土地28亩建成脱毒苗组培车间和繁育温室。中医药方面,成功举办了2018年“药博会”中药材产业扶贫论坛和全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5 万亩,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基地4万亩,落实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任务5 万亩。草牧业方面,成立饲草料配送中心8 个,建成的牧草良种基地、青贮玉米种植基地、多年生牧草基地、一年生牧草基地分别达到0.45 万亩、5.02 万亩、5.01万亩、1.8万亩,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到6.35 万头、38.1 万只、25.14 万头、204.28 万只,草牧畜产值达到19.18 亿元。旅游方面,成功举办首届渭水文化旅游节和渭水文化美食节,打响渭河源旅游品牌。文体旅融合发展程度更深,渭河源、首阳山等核心景区功能更加完善,打造了上湾镇侯家寺村、锹峪镇峡口村等一批以水上、田园、休闲、康养为主题的区域化旅游景点。新发展高标准农家乐13户,新增床位740 张,实施核心景区冬季免费开发和部分景区票价优惠政策,年旅游接待人数109.44 万人,总收入4.7 亿元。新型产业方面,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累计建成网店683 家,网购平台2 个,网销企业51 家,物流配送网点188 个,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29万元。着力构建以智能光伏、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转移就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光伏产业体系,新建光伏电站49 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4.763 兆瓦,新增扩容72个,总装机14.329兆瓦。积极培育食用菌、花卉林木、蔬菜等新兴富民产业,建成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 个,新建花卉林木基地374亩,蔬菜种植达到6.4万亩。

【城乡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中心城、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以河为魂、完善规划,提升功能、南游北居、闭环发展,会清一体、主动融入南向通道经济”的思路整体布局规划城市建设,完成《渭源县总体规划(2017—2035)》审稿编制,“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前期资料收集及县城、各乡镇纲要,3 个“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已完成。实施县城道路、火车站广场以及开发建设重点项目13 项,总投资46.57 亿元,目前完成投资6.5亿元。实施会川镇等5个乡镇小城镇建设项目9 项,总投资12.56 亿元。实施交通改造提升,建成S227渭源段、改造景区旅游路、祁家庙至峡城公路田家河至峡城段县乡工程,修建自然村组道路434 公里,完成“畅返不畅”整治工程11 条66.5 公里,全县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到1042.12公里。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在县电视台开辟了“渭源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专栏,筹措资金61.5 万元对县城区进行亮化工程提升,建成了一批贴近民生文化特色示范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县城区50万平方米道路外包,对乱设摊点、违建进行整治和拆除,清理各类小广告3 万余条,拆除存量违法建筑14589 平方米。规范煤供中心和一、二级配送网络体系。完成棚户区改造2222 户,其中棚户区拆迁改造1221 套,改造县城30 处老旧楼1001 套。危房改造开工建设2219 户,新增停车位150 个。建成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分别为34个,环境整洁示范村97个。

【绿色发展】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渭源县生态建设十年规划,完善了《渭源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对中央、省市环保督察交办和反馈的47 项环保问题,全面进行整改。认真落实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投资9800 万元完成14 台锅炉的淘汰和20台清洁能源改造,对3台20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进行了提标改造和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警长”制,全面划定水源地、禁养区红线,对县域内水源地内存在养殖、砂场等问题进行全面清查。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政府投资2300万元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县财政列支2027万元在12 个乡镇建设垃圾低温磁化热解站1 座。认真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县完成林业生态绿化6.68 万亩,道路绿化204.38 公里,义务植树330 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66%,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www.xing528.com)

【社会民生】围绕群众关注关心的民生问题,着力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化验收,争取中央、省级等项目资金13171万元,实施9 类项目,建设校(园)舍43104 平方米,硬化运动场地161830平方米。出台渭源县“健康渭源2030”规划,全县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8.7%。落实了3 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自主权,建成8 个中医馆和1 个县医联诊疗中心。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6场次,全县输转劳动力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81亿元,分别向新疆兵团转移安置65 户210 人,向福州输转515人。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44人、13423 人、10828 人、9800 人和9634 人。全县共救助困难群众5116 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310 万元,对重点优抚对象1889 人,发放各类优抚资金790 万元。投资1339 万元建设了县救助物资储备库、渭源县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救助管理站。县城文化综合场馆及馆前广场、体育馆等地标性建筑工期进入扫尾,35个村级乡村舞台完成了改造升级,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文化大戏台、文明社会风尚行动,有效满足了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全县受理各类信访事项131 件,同比下降40.7%。扎实推进“平安渭源”建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制,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种铲毒工作,围绕12类重点打击对象,排摸出问题线索54条,共打掉涉恶团伙3个,破获刑事案件18起,治安案件7起。

【重点领域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持续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培育花卉、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开展增量配电促进电能并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四办”改革,改造搬迁政务服务大厅1700 平方米,公布县级政务服务事项851 项(行政权力事项377 项,公共服务事项63 项,便民服务事项411 项),县级“最多跑一次”事项697项。全面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延伸农村服务网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探索通过互助资金增信、扶贫资金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等方式撬动聚合金融资本服务“三农”,推行PPP 融资模式,发挥国有投融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开行对接争取专项建设基金,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社会保险等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政府系统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把人大、政协意见建议落到实处。强化督查督办,渭源县广播电视台开辟“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抓落实进行时”专栏,对落实不力的人和事在“曝光台”和“说清楚”栏目进行公开曝光和承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委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对照省政府“十不准”规定,强化追责问责力度,全县受理处置线索541 件,立案审查154 件285 人,结案118 件215 人,留置3 起4 人,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提起公诉3 件4 人,纪律处分215人。中央巡视“回头看”、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取得了实效,行政效能和政府执行力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