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塔的结构和美感,圆觉寺双塔的独特之处

云南考古学通论:塔的结构和美感,圆觉寺双塔的独特之处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塔顶部即宝刹,形似小型喇嘛塔,由宝座、仰覆莲瓣,圆形小塔,摩尼宝珠及葫芦形宝瓶等组成,制作精美,结构紧凑,显得庄重、大方。四小塔结构、形状基本一致,其下亦有方形塔座,边长1.4米、高0.75米。七级塔身共有佛龛1613个,故名千佛塔。(三)圆觉寺双塔圆觉寺位于巍山县城东3千米的灵应山上,明成化十二年,由明代蒙化土司左琳之母张恭人捐资所建。双塔大小、形制相同,为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20米。

(一)元代的官渡金刚塔

官渡金刚塔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原系妙湛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又称妙湛寺金刚塔,又因为塔系石砌,故也称妙湛寺石塔。妙湛寺早年废圮无存,唯塔尚在(见图Ⅸ—28)。

金刚塔是佛教建筑中密宗佛塔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为塔座之四角建四座小塔,中间建一大塔。五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方佛,即正中大塔代表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周围四方小塔分别代表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图Ⅸ—28 昆明官渡金刚塔

官渡金刚塔系石料建造,塔基座呈方形,边长10.4米,高4.7米。塔座四面有券洞,穿过塔基中心,民间俗称“穿心塔”。塔座之上立五塔,其结构、风格大致相同。中间大塔,通高16.05米,其下为方形须弥座,边长5.5米,高2.7米。须弥座的四角各雕地神一尊,每面刻浮雕三幅,共有十二幅,内容和布局大致相同,一般两侧刻狮、象、孔雀和“迦楼罗”(金翅鸟),正中雕刻稍有不同,南面雕宝珠,西雕莲子,北为金刚子,东面因风化难以辨认。塔座之上又有七重莲瓣组成的覆莲座,上承覆钵式塔。塔身中段四面各辟有小龛,内供佛像,上段为一方形平台,台上又有仰、覆莲各一重,上接铜质宝伞,伞四周有四天王铸像,伞下悬八只小风铃。塔顶部即宝刹,形似小型喇嘛塔,由宝座、仰覆莲瓣,圆形小塔,摩尼宝珠及葫芦形宝瓶等组成,制作精美,结构紧凑,显得庄重、大方。

四小塔结构、形状基本一致,其下亦有方形塔座,边长1.4米、高0.75米。塔座之上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和覆钵,再上为仰莲及六角形石板,板上立八面形石柱,柱上又置一平板,上立圆形石殿,殿顶部为葫芦形宝瓶。

金刚塔所在妙湛寺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而金刚塔则建造较晚,据镶嵌在塔基北壁的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新建妙湛寺石塔颂》及《新建妙湛寺石塔铭》碑记记载,金刚塔始建于明天顺二年秋,由当时云南总兵沐琮倡导,镇守云南太监罗圭捐资建造,历时半载,次年竣工。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又重修过一次,建国后又有修葺,最新的一次是在2002年。

官渡金刚塔是我国现存十余座金刚塔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石塔。对于研究云南古代佛教、建筑以及雕刻艺术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www.xing528.com)

(二)明代的陆良大觉寺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陆良县城南大觉寺内,通常称为大觉寺千佛塔。现今寺内除千佛塔外,尚有大殿、鼓楼等建筑。千佛塔为为七级六角形砖石结构,通高17.9米,塔基为石块砌成,方形,四面各辟有佛龛,龛内原有佛像,今已不存。塔身用砖砌,六方形,自下而上逐级收缩,塔身六面面皆有数量不等的佛龛,龛内均镶嵌一尊模印释迦牟尼佛像,身披袈裟,背有“佛光”,双手抚膝,趺坐于莲座上。七级塔身共有佛龛1613个,故名千佛塔。又因塔顶有铜制的“金鸡”两只,所以又俗称“金鸡塔”。

图Ⅸ—29 陆良大觉寺千佛塔

《陆良县志》载,清同治年间程光祖撰《重修大觉寺小引》一文中记有:“寺建于元,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寺前面则建钟鼓,东偏则塔凌霄汉。”据此可知,大觉寺始建于元代,现在的主要建筑则大体上是明代风格(见图Ⅸ—29)。

(三)圆觉寺双塔

圆觉寺位于巍山县城东3千米的灵应山上,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由明代蒙化土司左琳之母张恭人捐资所建。寺庙座东朝西,依山而建。双塔位于圆觉寺前,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双塔大小、形制相同,为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20米。方形塔基,高1.5米,边长6米,方形须弥座上有莲花浮雕纹饰,塔身四面设龛,内置佛像,塔顶为铜制葫芦形塔刹。圆觉寺又名大寺,与之隔箐相望的还有一寺为小寺,规模比大寺大,但未建塔。圆觉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曾重修,至今寺内大殿仍具有明代建筑风格(见图Ⅸ—30)。

图Ⅸ—30 巍山圆觉寺双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