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玉溪、建水、禄丰、凤仪、祥云、弥渡等地发现一批烧造瓷器的民窑窑址。其中,以规模和工艺而论,建水窑、玉溪窑、大理窑和禄丰窑最具特色。
(一)建水窑
建水窑,位于建水县西北约3千米的今临安镇碗窑村张家沟,窑址自西向东大体由三组窑群组成。一组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小新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瓷窑。另一组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瓷窑。再一组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大坝窑、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太窑、土窑、袁家窑、大坝窑等瓷窑。从窑址堆积层和破坏的底层剖面来看,旧窑、老窑、土窑、洪家窑、潘家窑、张家窑、袁家窑、高家窑、湖广窑年代为元明时期[34]。
从古窑址所在地势与保存下来的遗迹来看,建水窑属龙窑类型。从窑址和堆积层收集的标本来看,建水窑窑具主要是垫圈和支钉,盘、碗采用叠烧法。元明时期以烧造生活实用的青釉和青花的盘、碗、盅、碟为主,瓶次之,罐、壶较少。各窑区烧造瓷器存在一定的分工:旧窑、老窑、土窑、高家窑所烧制器皿主要有青釉素面、印花、刻花器,青花较少。青釉瓷主要是实足小型杯、碟、盅、盘等;而张家窑、袁家窑、洪家窑、潘家窑等则以生产青花为主,兼烧青釉瓷。这与现存当地小学康熙四十年所立《奏本府清军府明文》碑刻所载清初各窑分工大致相同。
关于建水窑的烧造年代,由于目前只有部分调查资料,窑址尚未有正式发掘,其确切的创烧年代尚不可知。但从窑址和标本来看,建水窑所烧瓷器经历了青釉素面到青釉印花、画花和青釉印花青花及青花的发展过程,综合各窑来看,以旧窑烧造年代最早,而其中在旧窑发现有青釉折腰盘,盘的口沿画一圈青花,或在盘心书一“元”字,青花色黑浓,与禄丰黑井火葬墓出土的早期元青花颇为相似[35]。所以综合来看,建水窑的烧造年代应该不晚于元初。
(二)玉溪窑
玉溪窑位于玉溪市红塔区东南部的红塔山下的瓦窑村附近(见图Ⅸ—24),1960年共发现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址三处,称为平窑、古窑和上窑。1986年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对玉溪窑古窑进行了科学发掘,共发现3条龙窑,其中1号龙窑残存窑尾和窑身的底层窑墙,残长28.2米、宽1.6米,呈12°角倾斜。2号龙窑残损严重,仅残存窑尾局部。3号龙窑残存窑身下半部分合接近尾部的窑基,窑利用自然坡度而建,倾斜度为12°。窑身残长30米、窑底宽1.75米,尾部残存窑墙离地表0.71米,窑头方向为70°。窑墙用土坯砌成,土坯长34.5厘米,宽14厘米,厚14厘米,窑墙内斜,斜度为75°。窑内部烧结的窑汗最薄处1~4厘米、最厚处15厘米,呈黑褐色结晶状。窑底部铺一层厚1~5厘米的赭红色细沙层,沙层下有一层在高温下烧成的红烧土。发掘出土大量碗、盘、瓶、罐、壶等瓷器残片以及垫台、垫圈、匣钵、支钉等窑具[36]。
从出土地层来看,玉溪窑早期为青釉瓷器,中期多为青釉画花瓷器,晚期主要为青花瓷器。从出土物的瓷器标本来看,玉溪窑产品瓷胎多用淘洗不净的高岭土和瓷土制作,常见有夹沙和气孔现象,多为黄灰色、灰白色或青灰色。玉溪窑的釉料为草木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有蘸釉和刷釉两种,一般釉层透明,有较强的玻璃光泽,器表施釉较厚且厚薄不均,常见开片及细小气泡,器物施釉多不及底,底足处常见有流釉痕迹。
图Ⅸ—24 玉溪窑窑址
青花是玉溪窑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通常是先用钴料在胎上绘图,再罩以青花烧制而成。玉溪窑的钴料为云南本地所产,氧化铁和氧化锰含量较高,烧成后青花发黑,呈铁灰色,这也是玉溪窑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玉溪窑的产品胎体厚重、造型古拙,主要产品有碗、盘、杯、壶、罐、瓶、炉等,其中以器型相对简单的碗、盘居多。所生产的器物多为模仿内地瓷器造型,自身创造的相对较少。装饰以印花、刻划花、压模、贴印、釉下彩、釉下彩和印划花相结合等较为常见。其中,又以釉下彩即青花瓷的纹饰最为丰富,常见的纹饰有花果、云气、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动物飞禽、仙道人物、几何图案、萱草、文字等多种类型,既有景德镇纹饰传统,也有佛教仙道等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装饰图案[37]。(www.xing528.com)
关于玉溪窑的烧造年代,一般认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以后。传为江西籍军屯士兵将景德镇烧瓷技术传入此地,明中期后因景德镇瓷器大量输入,玉溪窑逐渐转向烧陶,瓷窑因而废弃[38]。从传世及出土的玉溪窑瓷器来看,此种说法也颇有道理。
(三)大理窑
窑址位于大理市凤仪镇南约3千米处的狮岗村西坡地上,2004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市市博物馆、大理市文管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勘探调查,发现龙窑窑体局部5处,勘探龙窑2座。出土的遗物数量较大,主要品种有碗、钵、盘、碟、罐、缸、瓶、人物俑等。
所出土的青花瓷器瓷土淘洗不精细,胎质紧密,多杂细沙石及气孔,胎色青灰,青花偏黑,釉色青中泛黄,开片细小,器外施釉不及底。制作工艺粗糙,大多器物内底及外底都留有支钉痕迹。陶器均为泥质陶,陶土淘洗细腻,基本不含杂质。烧成温度不高,质地不够坚硬。陶色以灰色陶为主,红褐陶次之。釉色以绿釉为主,有少量酱褐釉。器物大部分均通体施釉,器物内底大多数有模印纹饰及纪年款,支钉痕迹较小,器形制作较规整。另外,窑具出土较多,主要有筒式支座、垫座、托珠、火标等。
乾隆《赵州志》记载“汉人多明初所设卫所军之后及仕宦流寓者”,据此推测大理窑的创烧与明初的军屯、民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考古材料来看,大理窑出土的器物,其器形和烧造工艺等与大丰乐墓地出土的部分陶、瓷器的特征吻合,年代应该为明早期偏晚至明代晚期[39]。
(四)禄丰窑
禄丰窑目前主要发现两处窑址,根据窑址所在地分别命名为罗川窑和白龙井窑。
禄丰罗川窑位于禄丰县西南方向的罗川区彩云乡(现彩云镇)瓦窑村和窑对面村之间德尔山箐两边,面积1500平方米,瓷片堆积面积200平方米。瓷窑依山斜度而建,面临小河。以前发现龙窑一条,但已被切断,遗有上、下两截残窑。从调查发现的标本来看,罗川窑主要烧制青釉和青花,还有仿钧窑变釉、绿釉堆贴、琉璃等。器形以盘、碗为主,瓶、罐类少见。罗川窑所出器物底部多有支烧的凹痕,属叠烧,釉面普遍开片,底无釉。青釉器色青灰或青黄灰,施釉不均匀,常见剥釉、开片、气泡等现象。器形有实足小杯碟、中号碗盘及稍大的折腰折檐矮圈足盘、敞口弧腹矮圈足碗等。青釉印花器的制作稍好,以折沿宽边矮圈足盘为多,还有敞口斜壁和浅腹圈足碗。青花器以碗为多,折沿宽边斜壁矮圈足盘次之。青花器的胎釉和青釉器相同。仿钧窑器釉色呈月白、天青、红蓝斑色块,造型以折沿卷唇弧腹矮圈足盘和敞口圈足碗为代表。胎骨厚重,色灰坚实,圈足底部无釉呈酱褐色。瓷面釉质凹凸不平,蓝釉乳浊无光泽,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淡的如天青,比天青还淡的如月白色,红蓝色交织的斑块星点,颇似河南钧窑的窑变色彩,有的釉面呈现出棕眼、气泡、开片、下垂釉等现象。仿钧窑器烧造数量甚少,也是云南地区首次发现。从地层位置来看,罗川窑青釉、青花器其年代要比仿钧窑器晚,而钧窑的烧造年代是在宋代,元代已经衰落,罗川窑仿钧窑器的造型又具元代风格,因而罗川窑的时代应该为元末至明代[40]。
禄丰白龙井窑位于禄丰县仁兴镇银沙村白龙井,共发现窑址堆积14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刘家窑、马家窑、李家窑和小新窑4处。从调查情况来看,白龙井窑的窑炉结构为依山而建的长条型缓坡式龙窑,长25~30米、宽1.5~2米,其装烧方法多用支钉或泥条垫作器物间隔的仰烧。白龙井窑烧制器物的泥胎为就地所采的白色胶泥,胎质粗糙,胎色以青灰为主,另有灰白、灰黄等色。白龙井窑所烧器物釉色品种有青釉、灰白釉、绿釉、酱褐釉几种,其中尤以青釉瓷数量最多。青釉器以烧制实足小杯、小盅、小罐为主,还有中型折腰敞口盘、葵瓣口盘、侈口和敞口短圈足碗等。灰白釉器物数量不多,主要有大中型盘碗。从瓷片断面看,灰白釉瓷器是瓷胎之上加一层白色化妆土,上罩青釉显得灰白,颇近淡青。青花器以烧造大中型碗盘为主,碗呈敞口或侈口,盘多折沿、短圈足。白龙井窑所烧青花与建水窑、玉溪窑相差不大,青花颜色发黑,所绘的图案纹饰有团花、菊花、涡纹、蕉叶等,也有在盘碗中心书“元”“好”字,或画五角、七角、十字、米字纹等。
关于禄丰白龙井窑的烧造年代,根据窑址所出器物来看,其造型和品类与周边明墓中出土的青釉、青花器接近,时代应是明代[41]。
除了以上所述外,经考古调查,目前已发现的元明时期的窑址还有玉溪华宁窑遗址、易门窑遗址,大理苗圃山窑遗址、敬天窑遗址,泸西窑遗址,楚雄三家村瓷窑遗址,弥渡八土村窑址等[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