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禄劝彝、汉文摩崖石刻在《云南考古学通论》中详解

明代禄劝彝、汉文摩崖石刻在《云南考古学通论》中详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禄劝彝、汉文摩崖位于禄劝县城北20千米屏山街道发明村旁掌鸠河畔的峭壁上,当地人称“钻字崖”或“錾字崖”。它详细记述了明代当地最大的彝族世袭土司凤氏家族的盛衰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出土的元明时期的碑刻来看,在汉字墓碑为主流之中,依旧保留有梵文刻石,甚至在民间墓碑中亦常见汉字墓碑中夹杂以梵文或梵文符号等。

明代禄劝彝、汉文摩崖石刻在《云南考古学通论》中详解

禄劝彝、汉文摩崖位于禄劝县城北20千米屏山街道发明村旁掌鸠河畔的峭壁上,当地人称“钻字崖”或“錾字崖”。摩崖诗文刻石甚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篇汉文和一篇彝文刻石。它详细记述了明代当地最大的彝族世袭土司凤氏家族的盛衰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摩崖中第一方汉文刻石为“凤氏世系”,是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禄劝州知州徐进所题。它详述了“黑爨”阿而被大理段氏举为罗婺部首领以后,迄明嘉靖十二年间十四代十七世的主要政治事迹。第二方汉文题刻为“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其文详细记述着凤英的曾祖母商胜归明以后直到到凤英本人共130年间,历代土知府受命袭位、赴京朝觐、进贡、受封受赏等情况,以及凤英一生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其记载较为翔实可靠。第三方为彝文摩崖,它与上述两方汉文摩崖并列,全文直书横列,四周镶以双线边框,四角饰以葵叶,篇幅甚长。这种彝文,又称“爨文”,由于它的流传和使用范围仅限于少数彝族上层人物及宗教巫师(毕摩),因此绝大部分彝族人难以辨认。此摩岩的内容后有人译出,是彝族先世凤阿维与凤来玉两人所刻,其内容大致记述了凤家的来历以及家族迁徙情况。摩崖刻石成于何时,尚不能确定,但从其内容来看,应为明末,它与贵州大方县刻于明嘉靖时的汉、彝文《千岁衢碑》同为我国目前最古老的彝文碑记,对研究彝族先民的来源与迁徙路线、彝族先民与滇池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极有帮助[21]

除此之外,云南元明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碑刻还有元代昆明西山太华寺常住田地碑记、昆明西郊车家壁出土的明代石鼻里水利碑、位于施甸县姚关镇南的明代恤忠祠碑记、昆明明代海口三碑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碑刻文字等[22]。(www.xing528.com)

从出土的元明时期的碑刻来看,在汉字墓碑为主流之中,依旧保留有梵文刻石,甚至在民间墓碑中亦常见汉字墓碑中夹杂以梵文或梵文符号等。此外,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刻石,这种习惯不仅有本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在汉族主流文化影响下本地区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本地区的民族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