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由于对农业很重视,在重要的地区大力修筑了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无论在规模、技术和类型上都有重要的进步,并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为后世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为滇西大理地区,故主要的水利工程在大多集中在此地。从其主要用途来看,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水库工程
水库在《南诏德化碑》中记为“陡池”,即陡地的水库。据《南诏野史·南诏古迹》记载,南诏王劝丰祐派遣军将晟君在苍山南面修筑了“高河”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潴山为池,导山泉池流为川,灌田数万,源民碍耕种之利,是名高河,一名冯河,岩壁耸削,潭嵌以石版,皆人力为之者,潭深莫测,水面有落叶,鸟辄衔去”,它实际上是一个高山蓄水工程,“高河”水库很著名,在后世的文献如元郭松年《大理行记》及康熙《大理府志》中都有记载,表明它在元、明、清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河”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有观点认为,“高河”的位置就是现今大理民众称为“洗马潭”的地方。“洗马潭”在苍山玉局峰和中和峰两山顶的汇合处,距峰顶仅20余米,是一个风景绝佳的高山湖泊,海拔3920米。现在,“洗马潭”一带仍可见水池和人工修建过的痕迹[152]。
(二)运河工程
南诏军将晟君是受南诏王劝丰祐倚重的治水专家,除“高河”水利工程之外,劝丰祐还派他修筑了著名的“横渠道”运河工程。据《南诏野史》记载,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晟君“自磨用江至于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怯江合流于河(洱海),谓之锦浪江”[153]。这个运河工程灌溉了大理一带东郊和城南的农田,最后与龙怯江合流进入洱海,这是大理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件大事[154]。(www.xing528.com)
(三)堤防灌溉工程
在今祥云县镜湖西侧白塔村的段家坝,是由大理国开国国君段思平主持修筑的[155],这是一项堤防工程,曾受到大理国的高度重视。明成化年间,黔国公曾命都指挥马玄重修,并一直在发挥作用[156]。
另外,据咸丰《邓川州志》卷二记载,南诏时期罗时创建了邓川罗时江的分洪工程,对洪水有阻挡作用。这项工程主要是为了防治洪涝,并增加了灌溉面积[157]。
大理国时期还修筑了青湖(在今祥云县)、赤水江(在今弥渡县)、神庄江(在今大理市凤仪镇)等水利工程,它们的灌溉面积均有成千上万顷。元朝人郭松年游历大理,描述了他的亲身见闻。如他在品甸(今祥云县)看到“甸中有池,名曰青湖,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在赵州甸(今大理市凤仪镇)看到“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都反映了各地修造水利工程,以灌溉农田、减少水旱之灾。他到达大理的洱海西岸,则看到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水利灌溉:“若夫点苍之山……派为十八溪,悬流飞瀑,泻于群峰之间,雷霆砰轰,烟霞晻霭,功利布散,皆可灌溉。”[158]这反映了当时点苍山十八溪悬流飞瀑的泉水进行农田灌溉的壮丽图景。大理国晚期,大理地区已是河渠纵横、田畴苍翠的景象[159]。滇池地区的水利工程也有了发展。大理国段素兴在位时,在昆明筑有“春登堤”和“云津堤”[160]。此两堤即明代滇池上游金棱河(今金汁河)上的“金马者堤”,银棱河(今南坝一带)上的“商山者堤”,又称为“佑文”“来镇”两堰,均用土石筑成。滇池边上的各种高下之田,受灌溉的农田达数十万亩,并有分洪的功能[161]。直到明清时期,这两项工程仍在发挥作用,是滇池地区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