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轮寺遗址
金轮寺遗址位于今腾冲城西约3千米的腾冲西山坝南诏城遗址东端。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存金轮寺又名大佛寺,为清末重建。金轮寺原为一组群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及配殿、厢房、僧舍等组成。在山门与前殿之间尚存一通道,宽约2米,寺左右两侧各有一条东西纵向的大道,直通城西。正殿、后殿基台和天井保存完好[71]。现存正殿为1913年重建,但柱基大多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遗物。
金轮寺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90米,经文物工作者多次踏勘,在该寺遗址内,先后捡到许多有字大布纹厚瓦残片以及莲瓣纹、牡丹花纹、八角形纹瓦当,云纹、牡丹、葵花纹滴水,琉璃砖,“卍”字符号砖等典型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建筑遗物。1982年,又在该遗址发现了瓦当、滴水等建筑器物,同时还出土了陶制佛教艺术品5件,均属南诏时期遗物。
据清乾隆《腾越州志》载:“金轮寺,城西五里,相传蒙诏时夷酋建殿于此。”光绪《腾越厅志》载:“金轮寺……相传蒙诏时所建,又名大佛寺,腾冲古寺莫过于此。”方志记载该寺的时代与出土遗物可互为印证,金轮寺确是南诏时所建的佛寺[72]。
(二)黑塔寺遗址
黑塔寺遗址位于今腾冲西山坝南诏城遗址东端,金轮寺遗址西南侧的缓坡台地上,东北距金轮寺约350米。黑塔寺原建筑早毁,今尚有遗迹可寻。经考古工作者实地勘察发现,其遗址范围东西宽约170米、南北长约90米。遗址内的夯土墙址平面形制呈梯形,根据残存墙基位置以及基台情况,可推断黑塔寺原为一组群建筑,由月台、山门、前殿、正殿、厢房等组成。前殿与正殿之间天井十分宽敞,东西宽60余米,南北长50余米。月台下有一条大道,宽达11米。遗址内发现的瓦当、滴水、琉璃砖、青砖、有字大布纹瓦等的形制与临近金轮寺所出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建筑遗物相同。在正殿台基位置发现一柱础,其顶面直径0.74米,底面直径1.04米,可见此寺庙建筑规模十分宏大。
据《腾越州志·卷九·仙释》载:“李贤者……蒙诏时常宿黑塔寺及金轮寺,募修圮废……蒙氏于大理建崇圣寺……寺成,王谓众曰:‘殿中三像何以为中尊?’众未及对,贤者曰:‘中殿是我。’王怒其不逊,流之南甸……及死,南甸人焚其骨瘗黑塔寺。”又据冯甦《滇考》卷十一载:“圣师李成眉,贤者,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罗之后,长庆间游化至大理,大弘祖道……乃建崇圣寺。”“长庆”为唐穆宗年号,南诏为劝丰祐保和年间,由此推断腾冲黑塔寺、金轮寺与大理崇圣寺可能系同时代建筑,或早于崇圣寺,其时代当属南诏晚期。此寺遗址内未发现大理国以后的建筑遗物,方志中也未见到以后的记载,可见该寺毁于大理国时期,后世未重建[73]。(www.xing528.com)
(三)豹子窝佛寺遗址
豹子窝佛寺遗址位于今腾冲西山坝南诏城遗址东端,金轮寺后约600米的山坡台地上,东距金轮寺约300米,为一组群建筑遗址。其遗址范围东西宽160米,南北长100余米。原建筑群由山门、前殿、大殿、后殿、配殿组成。山门外有一条5米左右宽的大道直通金轮寺左侧。此寺在地方志上未见记载,原建筑也早已不存,故不知其寺名,因数百年来常有豹子栖息于此废墟中,故民间俗称此遗址为“豹子窝”。
豹子窝遗址内的砖瓦堆积平面形制呈“凸”字形,原建筑墙基尚可寻见。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莲瓣纹、兽面纹、八角形纹瓦当,卷云纹、葵花纹滴水,琉璃瓦,青砖以及大布纹厚瓦,其中也有不少是有字瓦等遗物,均系南诏、大理国时期建筑遗物。后殿台基上出土一残破石雕佛像头,经鉴定为南诏遗物,可证此遗址为南诏时所建佛寺。遗址内未发现大理国以后遗物,说明此寺可能毁于大理国时期[74]。
除上述三处寺庙遗址外,腾冲西山坝南诏城址附近还发现了二台坡建筑遗址和檬果园遗址,初步判断也是同时期的寺庙建筑遗址。
二台坡建筑遗址位于西山坝南诏城址外城西北侧台地上,其夯土墙址平面近似圆形,与豹子窝建筑遗址处于一平行线上,相距约100米,遗迹分布于约500平方米范围内[75]。
檬果园遗址也位于西山坝南诏城址的范围内,所发现的2处夯土基址,北邻大杞沟,南邻南诏古城,根据其走向和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应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存[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