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苴咩城遗址——大理考古成果

阳苴咩城遗址——大理考古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苴咩城遗址,位于今大理苍山中和峰麓,城址在今大理城西三塔附近。远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阳苴咩城就是一个较大的村邑,已具有城市雏型。从古文献记载中可知阳苴咩城规模宏大。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其间长达470多年时间里,阳苴咩城均为王城。元朝时,中央在中庆(昆明)建云南行中书省,阳苴咩城改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所在地。明洪武十五年,在阳苴咩城内扩建今大理古城,旧城废弃。

阳苴咩城遗址——大理考古成果

阳苴咩城遗址,位于今大理苍山中和峰麓,城址在今大理城西三塔附近。与太和城类似,该城也只有南、北两道城墙,东、西仍以点苍山、洱海为屏障。目前残存的一段北城墙,其西端始于点苍山中和峰麓,东至今大理城西北角,残长约1千米,最高处有4~5米,城墙为夯筑而成,间有鹅卵石充斥其中(见图Ⅷ—30)。

图Ⅷ—30 阳苴咩城遗址(张锡禄先生提供)

阳苴咩城,《旧唐书》和《蛮书》记作“阳苴咩”,《新唐书》记作“羊苴咩”,都是“白蛮”(今白族先民)语音的译写。远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阳苴咩城就是一个较大的村邑,已具有城市雏型。南诏征服河蛮,占据该城后,在阁罗凤时期曾加以扩建。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后,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以适应作为王都的要求。

从古文献记载中可知阳苴咩城规模宏大。元初郭松年《大理行记》中有一段很明确的记载:“(从太和城)又北行十五里至大理,名阳苴咩城,亦名紫城,方围四五里,即蒙氏第五主神武王阁罗凤赞普钟十三年甲辰所筑,时唐代宗广德二年也。自后,郑、赵、杨、段四氏皆都其中。是城也,西倚苍山之险,东挟洱水之阨,龙首关于邓川之南,龙尾关于赵睑之北;昔人用心,自以为金城汤池,可以传之万世……”(www.xing528.com)

从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中间经过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以及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其间长达470多年时间里,阳苴咩城均为王城。元朝时,中央在中庆(昆明)建云南行中书省,阳苴咩城改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所在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阳苴咩城内扩建今大理古城,旧城废弃。

2004年11月~2005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理阳苴咩城遗址大凤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沟、路、石墙、古河岸、水井、灰坑等,出土筒瓦、板瓦、瓦当、滴水等建筑用品,有字瓦、佛像残片,大量本地窑瓷片、釉陶及外来青花以及人为加工废弃的动物骨骼,还有一明代晚期的铜香炉[44],说明阳苴咩城存在时间为从南诏至明代,可与史书相互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