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形成以木构架为主的建构方式,并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建筑。木架构建筑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西汉时期云南流行井干式建筑。在内地,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远在秦汉时期已臻于完善成熟,并且成为上述三种结构方式中的主要两种。而在云南考古资料中,还未发现西汉和西汉以前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另外,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具有承重又起装饰作用的斗拱,文献记载西汉时期在内地即已发明,而云南也未见记载或图像。从东汉开始,汉文化迅速传入云南,云南出土大量汉式器物,云南和内地古建筑基本一致。这一时期内地高台建筑逐渐减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云南也出现多层楼阁模型。斗拱在内地东汉陶质房屋模型、画像石、画像砖、石阙上比比皆是。云南东汉、东晋陶楼模型和壁画屋宇上也出现了斗拱。
大理市大展屯东汉墓内出土陶望楼模型1件,高约57厘米,三层,方形,重檐式庑殿顶。这种建筑不似用于居住的房屋,应该是东汉时期出现的封建地主、豪强大族宅院内用于警卫瞭望的“望楼”(见图Ⅶ—71)。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上共绘出三座房屋。东壁绘双层楼房一座,四注式顶。西壁也绘双层楼房一座,四注式顶,斗拱是一斗二升。屋脊两端有鸟,门楣上书“龙楼”两字。这两座楼是住宅大门的门楼,从门楼的规模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宅院内的前、后门的两座门楼,所以结构、楼层均大同小异。门楣上书“龙楼”那座门楼体量规模比东壁那座门楼要大一些,应当是前门,东壁那座门楼是后门。按这两座门楼的规模来看,是可以供车马直接出入的,东壁门楼门口露出一个人头,应为门吏之类人物。以墓主人霍承嗣担任两个州的行政和军事长官的地位,拥有这样的门楼是不足为怪的。在南壁绘出一座广厦,为四注式房顶,用朱色线条勾成,上面铺满板瓦,柱头二升无坐斗。这是霍氏宅院的一所居室,规模相当宏大(见图Ⅶ—72)。
图Ⅶ—71 东汉陶楼(大理)(www.xing528.com)
图Ⅶ—72 东晋壁画楼房
此外,东汉滇西洱海地区还出现一种“羊角陶仓”。仓顶下面肩部歧出二羊角状的实心圆柱体,陶仓通高52厘米,另一种底部附有三足的陶仓容量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